年纪越大,你会发现朋友越少,因为我们大家都会越来越现实,友谊在现实面前很脆弱。有人说,友情就是一场江湖,处世之道,尽在一个义字,江湖依旧在,情义剩多少?昔日上海滩老大杜月笙也曾说过:不要怕欠人家人情,只要懂得还就好了。江湖人来人往,懂得还的,又剩多少?明哲保身的年代里,愿我们都能,世事洞明,却不以世故待人,世态炎凉,却依然有情相温。
最后一期节目里,编剧史航调侃着说道:“七年了,高晓松已经变成了高老松。”
高晓松,呵呵一笑。
50岁了,是不小了。
历经沧桑,人到中年,他早已在现实和生活中,练就了一身的痞里痞气,轻佻贫嘴。
谢谢旧时光,一切皆有情。
浅浅的话,是高晓松对陪伴了大家七年的《晓说》,最深的告别。
就是这样一个活成了“人精”的老男人,却在遭遇“友情”时,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少年气”与“天真”。
《晓说》这个名字,是韩寒起的。
在《晓说》快结束的几期,高晓松找来了韩寒,一起聊了二期节目。
其中,讲了一个俩人对骂成哥们儿的故事。
其实高晓松原本不是这场骂战里角色,只不过他为了在里面的一个兄弟参与了进来。
那时高晓松的那个哥们给“韩粉”骂得是惨不忍睹……
他有点看不下去,觉得此人太猖狂了,他要为哥们儿出口气,并在自己的博客中说要起诉韩寒:
“你在《三重门》里,全文引用了我的《青春无悔》,未获我同意,现在依法依情依理明白告诉你:我不同意!
请依法把你与此有关的,各种单行本、选集、文集从书架上拿下来,把我写的文字全部删掉,再放上去,卖!”
不仅附上了律师函,还挑明了说:
你和你的追随者们,疯狂骂了我哥们和我的朋友们,就是看你骂人看不过去了,来找你的茬。
原本以为是个大招,结果还是输给了攻势猛烈的韩粉,难以招架的高晓松,一度关掉了博客。
后来高晓松自己也说:“博客时代,我们都玩儿不过韩寒。”
韩寒也是性情中人,一场骂战,让他和高晓松不打不相识。
面对高晓松的起诉,他说:“我的确引用了高晓松的歌词,而且引用时没有注明作者,高晓松告我天经地义,他帮哥们儿也是天经地义。”
韩寒呼吁粉丝,不要去谩骂别人。
同时还发文感慨:
“父亲(陆天明)跟人吵架,儿子(陆川)跳出来。兄弟(陆川)跟人吵架,又有哥们儿(高晓松)。像他(高晓松)这种为朋友插自己两刀的做法,真是让人佩服。”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已无多。
看看如此磊落的韩寒,高晓松一下子有了好感:“你终于开了金口,在文章里呼吁你的粉丝不要骂脏话了!我这官司也不打了,你如果一定要支付我稿费,那就帮我捐给希望工程吧,但也算我收了稿费,所以你有权利继续引用我的歌词。”
几年后,韩寒深陷“抄袭门”,在这场舆论的漩涡中,高晓松亦如当初那般,再次站出来,只不过这一次他力挺韩寒:
“我看过韩寒的小说,那肯定不是代笔。”
2011年5月,高晓松因酒驾被拘,恰逢他执导的电影《大武生》的宣传阶段。
狱中,高晓松给韩寒打了个电话:
“电影在上海首映,你能去捧个场吗?”
首映当天,韩寒在山东有车赛,结束后,他直奔上海首映礼现场,来不及捯扯一下自己,就直接上台帮高晓松宣传:
“晓松不在,我们就帮他把这事给办了吧。”
后来,高晓松在节目中聊起这件事:
其实我当时,还给上海另外几个腕儿也打了电话,但只有韩寒一个人去了,而且韩寒是这几个人里面,最不喜欢社交的那一个。”
常把友情挂嘴边的人,也可能人心凉薄,懂世故,却敢“天真”,才是可交之人。
如果说,高晓松和韩寒的“天真”,是跌入俗世之后,还有一些不愿妥协的东西,让他们为之坚守。
那朴树的“天真”,则是与所有看不惯的,都不兼容。
他与世界格格不入,不会场面话,不愿接商演,喜欢的,不喜欢的,从不迂回,都是直来直去。
话不多,说出的每一个字,透着一丝少年气。
高晓松最穷的时候,想找朴树借15万,朴树不爱说话,只回了他俩字:账号。
过一段时间,朴树也没钱了,又给高晓松发了俩字:还钱。
听起来幼稚可笑,却又让人无比羡慕。
生疏的关系,才需要寒暄,真正的朋友,从不必多言。甚至,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会愿意为你,放下自己的原则。
何为少年意气?
深谙世事的年纪里,为了兄弟,可以仗义执言,可以义无反顾,也可以义不容辞。
出走半生,人到中年,早已过了“单纯”的年纪,依然可以坚守着内心深处的“天真”。
高晓松说,《晓说》这个名字,是韩寒起的;
韩寒说,《后会无期》的主题曲,是朴树唱的;
朴树说,20多年前怀才不遇时,遇到了高晓松;
韩寒电影上映时,高晓松为他作曲了《飞驰的人生》。
看似没有过多交集的几个人,各自忙碌,却又彼此欣赏。
或许,因为稀缺,我们更觉得,这样的友谊太可贵。
或许,因为失去,我们方醒悟,坚守的初心最难得。
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