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似乎一分一秒都要用在刀刃上才算完整。闲暇时买来的纸质书每次都会在上班之后才会送来,随手放在书架上。等到整理书架时才会发现,嗯?这些书我什么时候买的,一点印象都没有。
说实话,从我进入放下课本之后的生活,我似乎忘记了以前抱着一本书沉迷到连饭都应付两口的自己。回忆起来,上学时的我像别人家的小孩。大家都问,谁家里书最多呀?是我。
还记得毕业之前专业课老师问我们,你们多久看一次专业课以外的书?
我旁边的一个同学小声嘀咕着,专业课还不够学的吗,还有这么多考试,哪有空看啊。
听了她的话我哑然了,那些空闲被我吃了,实实在在的吃了。
像是沉寂的警钟被用力挥舞的锤子狠狠的敲了下,这当的一声,开启了我的听书的习惯。
听书的文案写的很好,每天只用30分钟就能和达人一起同步视野,明白这整本书讲的故事以及我们可以学到的知识。这个宣传的效果直击我心,每天半小时就能读完一本书,虽然是付费听书,但一天一本也值了。想法很美好,可现实不言而喻。听书的第五天我就开始走神,看了一眼进度条还剩最后几秒时猛然清醒。
仔细回想刚刚听到的所有内容,很抱歉,我什么都没记住。
因为这个时代新旧更新很快,人们都在想尽办法提高自己。微博百度上各种学习资料打包赠送,学习技能必备的纯干货分享,xx电影教给你的什么什么技能。比比皆是。
没有经历过的阅读,只靠这些碎片来了解的人,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收到的知识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就像十分钟带你了解历史一样,举个栗子,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十分钟只是沙漠里的一粒沙而已。
越来越多自称干货的方法,随之出现的越来越多连名字都未听过的大咖,导师站出来教你如何工作,如何面对生活。你接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的吸收,跟俄罗斯套娃一样,没区别。甚至有时你连对错都分不清。
当朋友问我这书讲了什么?
我惭愧,可能我没认真听,只记得书名和概要。
当朋友问我,你从这本书里还听到了什么对你有用的吗,他说我一脸茫然的表情。
“这本书,这个说书人就说了这么多,可取之处也就像说书的说的一样啊...”
像是标准答案复制一样,在听完朋友的形容后,我也是一样的感受。如同在路上捡了一个手电筒,走了已经踏出平地的满是脚印的有尽头的路。路的尽头就是黑暗,别无其他。
小时候妈妈叫我多看书,长大叫我少看闲书。一面想填充自己,另一面又感叹这书太复杂没时间仔细推敲。久而久之把爆款干货成为提升自己的捷径。没有人不想这么做,因为爆款干货是成功人士使用后并觉得可实施在普通人身上的啊。
现在的我已经不听书了,如果一本书看不完就留到第二天,书里做好笔记可以回顾自己可以汲取的部分。干货像什么呢,对我而言,它更像一片促进知识消化的吗丁啉。它只能让知识更快的吸收,而不能填饱肚子。
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你宁愿付出30分钟去读书,那你获得的也是30分钟的有效信息而已。
别让干货思维把你变成一个干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