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特别提出:
和以前一样我是先打印学习单分发给孩子们,并根据内容要求准备之外特别增加了毛巾,因为我认为既是浮力就离不开水,为了在测量过程中不把学习单弄湿弄坏,需要随时把沾到的水擦干。(四张干毛巾最后变成湿漉漉的证实了我的想法不是多余的。)
我把今天跟杨叶军老师学习的内容化解为简单的三个部分让孩子们有清晰的思路更便于掌握:
第一个内容是认识浮力;
第二个内容是测量浮力;
第三个内容是得出结论。
课堂简记:
一、认识浮力
1、有感而识:对浮力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比较难,但杨老师的引导很有独特性,先是让孩子们跟着老师做,把泡沫块用手压至完全浸入水中,感受到有一向上的力,杨老师讲解这就是浮力。我是让每个孩子轮流体验都感受到了这个向上的力,对浮力的概念由感性认识开启探秘的欲望,大家心中则完全接纳了“浮力”这个陌生的朋友,而且还对这个朋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在比中认识:同时将大小两块泡沫塑料完全浸入水中感受比两个浮力的大小。我也是让孩子们轮换感受其最后结果不出一辙:大块泡沫受到的浮力较大,小块泡沫受到的较小。
3、在比中结论:杨老师乘胜追击,提出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泡沫受到的浮力有大小之分。结论是与浸入水中的体积的大小有关,孩子们更增加了对浮力朋友的兴趣!故事还待进行……
思考1:怎样测出浮力的大小?
二、测量浮力
1、使用测力计,方法简单,操作却不简单啊!又得提醒注意在测量过程中调整o刻度线、眼睛平视等。科学课讲究切实,可孩子们随意操作,想当然的习惯不时就会出现,我就得反复提醒要注意规范进行,这于他们习惯的养成确为重要的。
2、思考2: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会上浮?
孩子们经过讨论在杨老师的讲解中得出结论:浮力大于重力。
3、思考3: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有几个孩子想当然地说不会。
观察:平衡衣架的倾斜,得出浸在水里的钩码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实事胜于雄辩!
4、测量钩码沉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小。
思考4:怎么测量沉在水里的钩码受到的浮力?
孩子们认真听了杨老师的讲解方法亲自测量并掌握了:拉力十浮力=重力
实验1:测量钩码受到的浮力
切记要求是:
1、准备好钩码先测出重力,
2、注意钩码完全浸入水中再读数,
3、及时记录数据。
在过程中我提醒钩码移出水面即刻放在毛巾上擦干。记录力的单位是什么,用字母N。
实验2:测量橡皮泥受到的浮力(方法和提示同实验1)过程省去。
4、分析数据,找到了什么科学道理??
杨叶军老师很有趣的提问是:在水里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没有关系,同意吗?从孩子们快乐而肯定定回答中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浸到水中的体积有关。
三、总结:
一次快乐的科学之旅在杨老师有趣的引导下最后得出结论,小鱼儿们又向开启科学的大门迈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