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无菜单料理”还是有条件住宿,都是基于对自己清晰认识后的自信。
在“无菜单料理”中,面对不同食材,流动地创造当下,活出自己。这一段让我想到了自己刚带读书会时,总在别人分享故事的时候,思考如何问话来回应,才能带出更深的东西,可结果,却差强人意。后来,再当别人讲自己生命故事时,试着全然地投入,只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聆听者,聆听她的悲与喜,感受她的痛与乐。等到故事接近尾声时,自然而然有问题冒出来,一句接一句地叩问中,更接近真实的内在。此时,回应已经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地发生了。这个过程不是正好象“无菜单料理”中的厨师吗?用生命在聆听,用生命在对话,用生命在陪伴。
然而,更期待自己能活出“有条件住宿”的感觉,不仅知道自己有什么,还明了自己没什么,并能自信地say no。“没有什么”并不代表自己不好,“有”也不一定就是好。所以,不用太“贪心”,企图拥有一切,也办不到。充满觉知地明晰自己的心意,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好。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也许就是这一世活一场的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