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热爱应该恰如其分,学会适度的克制,不是让你全盘压制。就像爱喝酒的人一样,大家会经常劝说少喝点。适当饮酒有益身心健康,过于极端的话,不但使自己精神涣散,而且还损害了自己的身体。
看到这段话时,我脑海里涌现出孩子对健身的执念,猜想我跟他分享这话时他的反应。
我说第一遍,他会是:嗯嗯嗯,对,是。
我第二次指明他的过度,他会是:好,我知道了。
我第三次再拓展延伸,他会是:嗯,知道了。
假如我再次强调此行为的未来影响,他会是:我都说了我知道了,你怎么就知道以为我会是这样的!
很多次我试图从中找寻到跟他沟通的有效方式,我知道,一是说的越多他越反感,二是定性、暗示加预判,他会恼怒。
可是在实际沟通中,见他情绪平和时我又忍不住多说,总有一股怕遗漏怕说不全怕他理解偏差的感觉,结果是说多错多。这大概是父母都想把所有经验都竹筒倒豆子般统统灌输给孩子一样。
即使知道正确的做法,知道问题的根源,可我还是会反复犯错。
当我反复思考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我想起常对孩子说的:这个问题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那我自己呢,同样的思考我经历过多少次了?
说了很多次,孩子依然会犯错;思考了很多次,大人依然会重蹈覆辙;说明说教和思考都不及实际行动有效,大人不是仅仅思考就能改变,孩子不会全盘接受父母所谓的经验劝告,没有经历没有行动,谁都不可能成长。
我想教育应该像热爱一样恰如其分适度克制,尽管做到真的好难,但万事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