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这本书,情绪虽能控制,却是噙着泪水合上的书。想要立刻写下心中的感想又恐不够冷静,劝说自己不要打乱日常节奏,待到有时间再写吧。
在一篇读书推荐的文章中被这本书吸引,于是买来读一读,没想却被深深吸引。我原本以为的家书,是父母子女之间往来的书信罢了,如果说意义多半是长辈将自己人生经历所悟的经验和道理传授给后辈,或是总结些家训家规让后辈遵守,或是父母子女间慈爱仁孝的感人事件等等。可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才知道家书原来是这样的……,至少傅雷家的家书是这样的。傅雷先生是一名著名的翻译家,把一生的精力和心血放在翻译事业上,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的爱人是其青梅竹马的朱梅馥女士,长子傅聪是享誉中外的钢琴家,次长傅敏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傅雷家书》收集的是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大部分是父亲傅雷)与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往来。
一九五四年,年轻的傅聪因才学出众获得公派留学深造的机会,只身一人前往波兰学习钢琴演奏,从这之后书信成了他们唯一的联络方式,唯一的情感寄托,甚至是唯一的精神安抚与慰籍。这些书信是父亲傅雷传授知识,是父子之间学术探讨的媒介,是父亲傅雷为子分忧解疑,打动和感化儿子傅聪的桥梁,是儿子傅雷排解精神孤寂和生活困难的锦囊。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在那样一个政治敏感的年代,只身去往另一个国家,在语言,文化,信息,各方面都有障碍的环境里学习,做为父母又怎会不担心?这位青年又是幸运的,他除了拥有常人没有的天赋,他还有一个常人所没有的父亲,虽然个人的努力和天份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他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艺术修养和完善的心理素质可能会有一时的成功,却难有一生的成就,而傅聪所具备的这些催使其实有所成就的精神涵养我想正是父亲傅雷给予的,载体就是这3百多封的书信。
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一定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语言学家,这在家书中也是处处尽显。都说傅雷先生是一个脾气不好,性格倔强,甚至有点古怪的人,连他自己也无数次的在书信中说自己脾气不好,恐怕这是真的。可是惊奇就在与此,如此一位有个性有脾气的文学大家在书信中却无半点傲气,一丝严厉,更没有呵斥,责怪,愤怒,即使偶有责备也是用平缓的“你应该……”后来紧接着写明这么做的目的,原因,结果,如此写来,真是让人明白了语言的厉害,表述的方式不同,作用和效果也就有可能完全不同。十二年间的3百多封书信,都是平静谦和的语气,如朋友般真诚的交流和探讨艺术,文化,精神修为,直至内心感受,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在一对父子之间;十二年间,给每一封去和回的家书编号,摘抄傅聪书信中关于演奏方面的见解,收集留存并传递给国内的内行受益,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一对父子之间;十二年间,凭借儿子不同时期书信中的叙述为其解惑(多指音乐与文学背景有交集部分),为其收集相关音乐家个人的生活时代背景文献资料,有些分析甚至不辞翻译成册寄予儿子供其了解学习,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一对父子之间;十二年间,从做人道义,做事方式,处理问题的办法,到理财观念与方法,夫妻相处之道,夫妻有矛盾时应该如何处理,练琴与休息时间的安排,休假时可以去的地方,儿媳的语言沟通,提升儿媳音乐和文化素养先可以看什么书,了解中国文化可以看什么书并为其采购邮寄,儿媳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什么,据说还有英文教儿媳怎么做中国菜(未收录在此书中)……,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在一对父子之间。这些哪里像是出自一位翻译家文学家之口,或许,一定是,只有用“父爱”两个字解释这一切才算合理。
虽然书信中有很多内容是讨论音乐家,钢琴演奏,文学评论,可是一点没是影响到我读下去的耐心,反而像是跟着两位老师在学习,不枯燥,甚有趣;虽然书信是他人父亲写予子女的,可是却能从中一样获得很多为人子女很受用的指导,为人父母很宝贵的借鉴;虽然只是书信,不是文章教案,可是却一样收获很多说话与沟通交流的技巧,还有很多古人留下的现在已不常用的成语,美词佳句。
这本书买了2个月,因为不舍得一下子读完所以“拖”了这么久,不想对内容部分过多介绍,确实没有资历也没有能力,只觉得有缘遇到这本书是我的一件幸事,感谢傅雷先生。
时下教父母如何教孩子的书太多,家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