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大年三十是充满趣味和仪式感的,和现在完全不同。
大年三十是迎新年的最后一天,早上起来吃点东西,就开始清理门上窗上的老对联,妈妈拌浆糊,爸爸贴对联,我和哥哥凑热闹。当然我们也要发表意见的,“左边一点,右边一点,歪了,歪了”诸如此类,福字要倒着贴,门口要贴上“出门见喜”,院子里要贴上“满园春光”,牲畜圈要贴上“家畜兴旺”,车子上要贴上“出行平安”,每个屋子的门上都要有。对联贴完吃完午饭就开始放鞭炮,这是一年的结尾。
每到大年三十,就像老天爷也要给春节添点色彩一样,定会降下一场鹅毛大雪,飘飘洒洒。父亲下午就开始在院子里生个火盆子,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又大又湿的木头放上去,火永远着不大,每次都呛的两眼泪汪汪,烧到晚饭没有烟积聚大量火炭后将火盆子放到正屋。父亲说只有这个湿木头烧透后热气留存的时间才能长,能够撑到凌晨。
晚饭要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得先烧香上供,每个屋子都得摆副碗筷,里面放着几个饺子,请神降临,保佑一家平平安安。这些对于年幼的我都是不懂的,只想着快点吃上香喷喷的饺子。
年三十晚上按照传统是不让出门的,吃完晚饭就是一家人围着火盆子看春晚守岁的时间,当然桌子上那些瓜子,花生,糖果对我的诱惑力更大~,但妈妈会把这些藏起来,不然都被我们兄妹两个贪吃鬼吃完了,初一到初五客人上门没有东西招待那可太丢人了。
对我来说,支撑自己能够收到凌晨的动力就是零点整的鞭炮了。还剩一分钟的时候,爸爸开始去院子准备放鞭炮,我在屋子里大声的报时,10,9,8…,1,噼里啪啦,霹雳啪啦,鞭炮响起来,新年来了。关于零时鞭炮还记得有些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爸爸点鞭炮的时候总是不按照我的报时来,他看到邻居家叔叔开始点了,他总会提前一步点燃鞭炮,所以时间会提前个几秒,我们家总是第一个点鞭炮的。
鞭炮点完后,守岁就完成了,剩余的30分钟春晚已经完全没吸引力了,只想快点睡觉明天一早穿上美美的新衣服找小伙伴们炫耀。地上已经堆了一地的瓜果壳,但是我们不能扫出去,说是如果这么干了,来年财不进家门。
睡觉了,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在对明天的期盼中沉沉的睡起,过去的一年已经终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