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这部片子看了很久,也许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所以看起来也并不觉得脱节。这些年,一直喜欢这样的片子,比如《我们天上见》,比如宫崎骏《起风了》,比如岩井俊二的《情书》,平凡生活里的细节,淡淡的,哀伤的,却总在结尾之时有着一种莫名的释然。将人沉淀下来思考许久。一种好的影片的力量就在于此,它的隐喻本身就是生活,无需阐释什么,却可以有一种力量通向人性深处,引起灵魂的共振,大多数时候,我们深陷于生活的泥淖之中却不自知,而影片却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充当局外人的机会,来重新审视生活。
很久以前,看《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安迪的人格所震撼,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他爬出肮脏的管道,对着这个世界,在倾盆大雨之中,张开双臂的那一刹那,他是那么的恣意,那么的自由。
如果《肖申克的救赎》之中的监狱是有形的话,那么在《楚门的世界》之中,困住楚门的牢狱却是无形的,安迪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束缚的存在,而楚门确实没有的,他必须依靠自己不断的观察与怀疑,选择与决断,在影片之中,楚门不断怀疑的过程正是他不断成长的过程,就如同现在的我们一样,年幼之时,我们一直从大人的口中了解这个世界,始终相信美好与正义的存在,而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与这个世界的不断接触,开始不断怀疑周围的一切,我一直认为,十八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龄,它处于学校与社会,真实与虚伪之间,摇摆不定,我们有时感到迷茫,或许源于这里,面对这个世界的复杂与不确定性,我们既无法完全相信自己,也无法完全相信别人。所以一直处于反抗与妥协之中。
《肖申克的救赎》与《楚门的世界》中,都有逃离的过程,不同的是,安迪一开始就是成熟的,他拥有的是希望与坚持,正是这种力量使他终于逃脱了这个将囚禁他一生的监狱,而楚门的逃脱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他不断成长的过程。
他的第一次逃脱是希望去菲济旅行,这次没有人拦住他,而他却因为对海水的恐惧止步不前,实际上是一种对自身的恐惧,内心的胆怯以及对自我的怀疑使他终究放弃了离开。
而随着这个世界虚伪面貌不断的暴露,楚门再一次产生离开的欲望,这一次,他成功的战胜的自己的内心,而牵绊他的却是这个世俗人为。有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是真实,就如同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里面的少年最后讲的两个故事,明明自己都与少年经历了一切,却在潜意识里会去倾向后一个毫无新奇的故事,也许因为后者更接近“真实”吧,如今“真实”的定义被理解成“世俗之中大家所认可的”,他们都说,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于是许多人也在抗争之中返回了自己以往的生活,并且自欺欺人地继续生活。为什么大多数人说的都是对的呢,即使没有任何依据,也可以凭借着“大多数”这样的气势,让少数人缴械投降,在这个世界里,虚伪被逐渐代替了真实,而许多人却在这个虚伪之中活的快乐。而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真实里仅仅是包含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许多人被体制化之后,对生活的怪圈见怪不怪之后,而楚门却一直勇敢地反抗着,最后一次的逃离让他真正成熟,他不在莽撞,不再用自己尖锐的棱角横冲直撞,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离开,他踏上了那个曾经让他恐惧的海,即使最后世俗的惊涛骇浪要将他淹没,他也没有回来。他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终于在自我怀疑之中不再怀疑,终于在人人说要改变他的时候选择了逃离,选择了坚守。以一个人的力量对抗着世界。
许多时候会在想,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会不会是一个虚伪的世界呢,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成为隐藏真相或者引领自己走向“正确”道路的工具呢?这个念头往往让我不寒而栗。楚门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楚门或许就是我们本身,不同的是,我还不知道在以后悠长的岁月里,我还会不会像楚门那样勇敢的反抗,突然想起来一句话,人总是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的更加清楚你,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来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这或许是对这部影片最好的阐释了。
影片的最后,那个人说,外面的世界也是虚伪的,而楚门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那一扇门的黑暗之中,他笑起来很天真,像一个孩子。我其实并不怎么同意他的话,真实与虚伪如光如影,相伴而生,这个世界,浮华虚伪,风情万种,道貌岸然,但它却也能够包容你的一切,它带给你的熟悉感与生俱来,每一条街,每一个建筑,都在你年幼的时候同记忆一起构建起来,它融于你的血脉里,成为你的一部分。你无法离开它而活着。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看清生活之后依然热爱它,我依然相信着这个世界真实的存在,比如说,此时安静的黄昏与夕阳,尚未看完的书,枯萎的薄荷会在春天发芽,以及现在写下的文字。
如果说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虚伪让人无能为力,但请一定要相信这篇文字是真实的,相信有人还在负隅顽抗,那么的微不足道却又闪闪发亮,相信有一天,我们终将如同楚门那样勇敢地逃离。
这或许就是我写下这篇文字的全部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