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吃饭时,几个人闲谝,不经意间就扯到了小时候的"玩"上,我一下子就在脑海中调出了我和小伙伴逮知了的场景。
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叫一阵,歇一会,我们脱了鞋子,手脚并用夹着树干,一齐发力,就爬到了树上,逮知了一般有三种办法。一是用手捂,那知了有一个习性,叫一阵停一阵,边叫边后退,我们到达距离知了还有一定的距离时,站稳脚跟蛰伏不动,只需把手握成空洞,即可静候佳音,知了边叫边退,叫叫停停,不知不觉有退到了我们的手中,这时只需小手一攥,知了才知道落入了人设计的陷阱之中,慌乱地叫着,可惜已悔之晚矣,这种办法锻炼了我们好几种能力,爬树能力、实践能力、忍耐力。
第二种办法是用马尾巴上的长毛做成一个活套去套,这种毛又长又有韧性,弹性也很好,而且极细,不易被知了发现,但也不是随手可得的,得到生产队马房去找,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能在马圈或门上、树上找到一根由于马、骡甩尾巴被夹在某个缝隙而拔下来的尾巴毛,那就是万幸了。大多数时候得亲自动手,那就得打马或骡子的主意了,必须在未经这些牡畜同意的情况下在它的尾巴上快速拔一根下来,这是有很大风险的。刚开始,这些牡口不知道我们在它身旁转悠的目的,我们会趁它不注意猛的拽下一根撒丫子飞跑而去,然后喘着气哈哈大笑着查看战果,庆幸得手。待到次数多了,牡口们也被拔怕了,也学精了,只要我们一来,那卧着的牡口都会"唰"的站起来,我们转着圈,它们也会屁股正对着我们转着屁股,时刻准备撂蹶子,抑或甩着尾巴,不让我们抓到把柄,不让我们得逞。但我们总是想办法化险为夷并取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那个时候的小脑袋里也有的是智慧,为了一根毛,也是蛮拼的。但偶而也会失手,我就记得有一次一个小伙伴被骡子踢倒,所幸并无大碍,爬起来就跑了。等到我和小伙伴用它做成活套,一头固定在细长的竹竿梢上,只要发现有知了叫,就脱了鞋悄悄走到树下面,用活套去套知了的脖子,待到它发现了要飞,套子一下子就勒进了知了头与身子中间的缝隙中(脖),知了这时会挣扎一番,但它很快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因为越挣扎套子越紧,再挣扎就会身首分离,动,要命!不动,束手就擒,这时候的知了是多么的纠结与无奈,最后,只能乖乖投降。
后来,小伙伴们又发明了第三种办法,用洗衣粉袋捉知了,先用铁丝做个圈,然后空洗衣粉袋子张开固定在圈上,再找根细竹子什么的,固定在上头,犹如延长了的手掌,见了知了快速扣上去,那知了就会在袋子中跌跌撞撞哭爹喊娘,这时,我们只需快速收网探囊取物即可。
知了一般是会叫的,但也有不会叫的,我们叫它哑知了,还有一种叫法特殊,身材较小的,我们称它为纺棉花知了,这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呵呵。
如今的人趁着夜色用宽胶带去粘知了,而且粘的是那种笨手笨脚未脱壳的知了,这种行为是我和小伙伴们所不屑的,人家处于襁褓之中,这样的作法,不算好汉,我们玩的是智慧和胆略!
小伙伴和我合作了那么多次,他们的名字是三窝、四印、耀红、小猪,应棠,呵呵,名字有个性吧!
童年往事,历历在目。人与知了的故事,多么熟悉的旋律,令人怀念至今,也许会莫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