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日本的人口问题(续)
独居老人28.8%+老年夫妇32%≈60%老人不和子女一起居住
按年龄划分:50岁-65岁 准新老人、65岁-75岁 活力老人、75岁之后 护理老人
日本男性平均带病生存的年龄是8.84岁,女性是12.35年。中国目前大概是9.1年。75岁之后大概率会有8、9年左右的带病生存,33%的人会有认知方面的病症,这就是现实的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日本又是民主投票国家,首相必须主张更多对老年人友好的政策才能获得更多选票,简言之“这个社会都要听老年人的”。所以,老年人希望出台的政策就是要强制缴纳介护保险,要不断提高消费税,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益。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是现实的老龄化社会。
Part 4:日本行为的变化——低成本悦己
1982年-2022年,卷的人越来越少,躺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觉得未来没有希望,整个社会被老年人掌握着,自我实现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转而谋求“自洽”,追求“悦己的人生”,“那个东西不是我得不到,是我不想要”。
宅在家、二次元、动漫——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断舍离——(不是买不起,不是家太小了,而是)我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低欲望——买二手,不买大牌,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人生就应该简单,不追求物质,追求精神愉悦,独自开心就好了。
年轻人掀起“低成本悦己”的风潮,购买平替品才是更酷更潮更先进的,不是奢侈品大牌。我要简单,我要情绪,而我不要物质。
日本还有一项国民心理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帮一个女生搬运了行李,她不会说“谢谢”,而是会说“对不起”,因为给你添了麻烦。2015年一位日本公民在海外被绑架,绑匪向日本政府索要2亿赎金,在引起巨大的争议后,政府最终没有支付这笔赎金,人质被杀害。当人质父亲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没有说“国家为什么不管我们”没有说“无论如何都要救我的孩子”,而是说“对不起大家,让全国人民都在讨论我们这事,给大家添麻烦了”。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日本的国民性。我们不一定要认同,但理解这一点,有益于理解接下来的一些消费行为的变化。
Part 5:企业如何应对经济的变化
年轻人追求平替的三种形式:① 国内对国外的平替。Z世代没有贫穷记忆,没有经历过中国落后外国富有的时代,不觉得外国的一定比中国好。② 白牌对大牌的平替。注重成分、配料表、品质。③ 用B场景去替代A场景的平替。买个茶叶罐代替昂贵的猫骨灰盒。买个尖叫瓶子改造代替专用的酱油瓶。并将这种平替行为“自洽”为自己是先进和更酷的。
借助老龄化机会做市场,一定要定位在女性。日本女性中50岁以上占比已超50%,家庭财富集中在女性手中(男性工资卡上交,男性零花钱占比约6%。)。现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是一本女性杂志,每月46万册,附赠一本免费购物杂志,包含购物清单、打折券等等,有电话和扫码购物的电商,另外还组织线下沙龙活动。每月46万册订阅+40万之前购买过东西留有地址,共80万份卖货清单寄到消费者家里,杂志社90%收入来自卖货。货大部分自己找供应链来做,形成闭环,比如杂志刊登喝萝卜汁的好处、榨汁技巧→线下沙龙组织大家一起更好的榨萝卜汁→用户不想榨了,呼吁杂志卖→购物手册卖萝卜汁。这样一份以50岁以上女性为消费群体的杂志却从来不会出现“银发”“老人”等称谓。
中国新一代活力老人(1962年-1975年前后出生)退休,有钱有闲有健康。
日本养老机构模式——有尊严的养老很昂贵。例如一家比较高端的床位费预售5年,每年约200万人民币,另收取服务费每月2万左右人民币,一年服务2/3万老人,收入几十亿人民币。随着全社会进去老龄化时代,必定有一些非盈利机构、政府机构来解决老年人生存的问题,也有一些民营机构解决有支付能力的人在更好的陪伴下活得更有尊严(为80岁的老人制定学习冲浪的计划、为老年人组织圆桌讨论一起完成一些挑战,尊重他们的感受,为他们创造乐趣)。
——————————
启示一:要带着好奇之眼,不要带着偏见之镜,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努力,把别人的优点学回来,而不是去对比寻找优越感。
启示二:中国经济的增长要从β模式切换为α模式了。β模式像是整个国家整个行业的增长,像一部快速上升中的电梯,企业以为是自己做的好,其实是一个赛道在涨。当电梯停运了,企业要自己爬楼梯了,只能比拼自己的体能,提高自己能力,进入追求α的增长。
启示三:不卷花钱能做到的,要卷花钱做不到的事。硬件的可能差异性越来越小,组织能力是软实力,企业的软实力才是与别人有真正差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