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老二虽然还不到一岁半,但两兄弟间就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了。有时候是老二拿了老大的玩具,老大要抢回来;有时候是两兄弟亲昵的时候,老二突然抓疼了老大;有时候,嗯,我们大人都不知道原因……
一个家庭只要有两个以上孩子,他们之间发生争端就难以避免,何况还是两个男孩呢。
对此,我和太太本该淡然处之。但是,每次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发现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介入他们的争端,成为一名法官,并且几乎每次扮演的都是偏心的法官。
例如,有一次老二拿了老大闲置很久的玩具枪,开心地玩起来。老大看见后,一声不吭就突然猛力从老二手中抢过来,老二一方面被老大突然的动作吓到了,另一方面玩具被抢走,顿时大哭起来。我在一旁看到老大的行为,马上斥责起老大来:
“你为什么抢走弟弟的玩具枪?!”
“这是我的玩具枪!”
老大马上气鼓鼓地回答我。
“你反正都没有玩,弟弟玩一会有什么关系?”
“他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拿我的玩具!”
“他又不知道这是你的玩具,也还不会说话,怎么做得到经过你同意!?”
“我不管,没经过我同意我就不给他玩!”
“即使没有经过你同意,弟弟比你小,你为什么不能让着他呢?”
看到没有,我和太太就像这次一样,每次都不由自主地介入两兄弟的争端,并且几乎都是偏心地站在老二这边,即使有时候意识到老大说得对或做得对,也觉得弟弟还小,要求哥哥让着弟弟、要求哥哥做弟弟的榜样……。
直到前不久的一次偶然发现,才让我醒悟过来并开始反思自己。
一天晚上,两兄弟洗好澡后在卧室床上玩,太太在收拾他们换下的衣服,我正拖着地。卧室突然传来老二的哭声,我连忙扔下拖把跑进卧室一看,老二正哭着,忙问老大怎么回事。原来玩得正高兴时,老二突然一掌打在老大脸上,老二手上的银手镯也重重地打到了老大的脸,老大痛不过,也用手打了一下老二的手,老二就开始哭起来。我看看老二,发现老二哭的声音虽然很大,但是并没有一点泪水,眼睛还一直偷偷看着我。我一下明白其实老大并没有打痛老二,老二这是在假哭!
要是没有发现老二假哭,估计我又要责备老大了。再回想起自己和太太过往对待老大的态度,这对老大该是多么的不公平!我无法想象,面对我们不公平的批评、指责和斥骂,老大该有多么委屈、多么愤怒!
在《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看来,家长就不应该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因为这样其实是在协助或强化孩子们把打架作为寻求关注、权力和报复的方式。
尼尔森提醒家长们,如果决定介入孩子们的争端,也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同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否则,当你站在你认为是“受害者”的孩子一边时,你就是在训练这个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当你总是“欺压”你认为是惹祸的一方时,你就是在训练这个孩子的“欺压”心理。
虽然我和太太都具有教育和心理专业背景,也了解尼尔森的上述观点,但还是因为情感上的偏爱,无意间犯了二胎家庭常犯的错误。
看来,家庭教育的成功,不单要懂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学会情绪的控制和克服情感的弱点,更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和共同努力。
这对每一个父母、每一个家庭,无疑是一场修炼,也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