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家里收拾停当,乘先生在家,一起出去散个步。
出了家门,在十字路口,面临散步地点的抉择,我建议去小区外面的太湖边走走。
走出小区的大门,我们往西走,路过马路边的人行道,那里聚集了不少人,坐在里侧的石栏杆上,哇啦哇啦的聊着天。
小区大门的左右两边都是商铺店面,店铺前面有个小型停车场,再往外就是马路了。在停车场和马路中间有一条人行道,人行道的外侧是一排几年前栽的香樟树,枝繁叶茂,为夏日的行人遮挡了不少阳光,由于人行道地势较高,里侧安装了石栏杆。
经过人行道时,我放慢了些脚步,有意瞥了一下这些人,很想听听他们在聊点啥。
这里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年龄跨度有点大,年轻的估摸着六十不到,年长的有八九十岁的,暂且统称他们为老年人吧。
这边扎堆的几老头,在谈论着世界大事,隐约听到什么特不靠谱的总统啦,新冠病毒的蔓延啦。
中间一群妇女,穿着比较随意,有的坐在栏杆上,有的稍微年长一点的,又来得晚了,索性就席地而坐,听到一个大姐正在大声说着:“城中菜场的土豆一块八毛一斤,比西门菜场便宜一毛钱一斤,菜的质量也好。”另一位大姐接口说:“明天我们一起去城南批发市场吧,那里的菜价还要便宜呢!”……你一言我一语,暂时从菜价开始聊起。
再往前走,一对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我猜想应该是老夫妻俩,静静地看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看上去很文雅,偶尔互相轻轻地聊几句,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不一会,我们已经走到了石栏杆的尽头了,一堆男男女女,用本地的土话在聊天,他们应该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老伙伴,那个头顶光秃秃的大叔,带着西横头口音,略带阴沉的声音:“我们村的阿根前几天突然走了,听说是晚饭后,一个人先上楼,老婆还在楼下灶房收拾,老婆听到楼上哐当一声,上去一看,已经不行了。”一个妇女接话说:“阿根我也认识的呀,人看上去很强壮的,勤劳的来,好像六十还不到呢。”“是的,今年才59岁,突发心脏病,儿子还是医院的医生呢,不在身边有啥用啊”……
走过这百米聊天道,我和先生都颇为感慨。
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这样的场景,我们心里都有。小时候,一到夏天,河边的场地上,晚饭一过,左邻右舍的人都会搬个凳子,拿把蒲扇,自觉来场地上乘凉聊天,东家长西家短的,可以聊上几个小时。或许这是当时农村人最有趣的娱乐活动了,解热,解乏又解闷。
我说,这里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喜欢聚在这里的,一定都是乡下来的。
先生表示赞同,他说,现在城市化飞速发展,农村的人都在城里买了房,找了工作,乡下的老人“被迫”来当城里人,白天关在房门紧闭的屋子里,买菜烧饭洗衣服,拖地抹桌带孩子,他们平常在乡下大大咧咧惯了,在家里闷了一天,就想找个地儿出来散散心,聊聊天,解解闷。
我说,是啊,还有一些退休的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到这里来嘎嘎闹猛,听听山海经,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我想,说不定等我们退休了,子女都成家了,也会时常到这里来坐坐的。
我们沿着太湖边,边走边聊,月色之下,一阵湖风吹过,湖水荡漾,波光粼粼,远处灯火璀璨的高楼,映在湖中,若隐若现,而我的思绪,跟我被风吹乱的头发一样,凌凌乱乱,纷纷扰扰。
不知不觉,我们从太湖边逛回了小区,路过这里的时候,石栏杆边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一条冰冷的石栏杆,因为老人们的聚集,变得充满温暖和乐趣,更成了我们小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