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09期“叶”专题活动。
古诗词大家叶嘉莹走了。
她走过整整百年,从民国穿越时空,来到新中国新时代,带着知识分子的沉稳恬静,优雅大方,自觉担当起原汁原味传承古诗词的宏愿。
叶嘉莹老师回忆,自己对古诗词的吟诵,来已久:“因为我从小就已习惯于背诗和吟诵,所以诗歌的声律可以说对我并未造成任何困难,我不仅在初识字时就已习惯汉字四声的读法,而且在随伯父吟诵诗歌时,辨识了一些入声字的特别读法。”
真正将叶嘉莹引领上古典诗词之路的,是她在北京辅仁大学的老师顾随。诗词大家顾随,不但像那个年代的许多大家一样,学贯中西,而且讲课精彩纷呈。90多岁的叶嘉莹回忆起老师当年讲课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大二那一年上顾随的课《诗选》,他只有四五十岁,可是看上去很老。冬天的时候,他里面穿棉袍,外面还穿一个皮袍,然后还带一个呢帽,还围着很厚的围巾,到了课堂就摘帽子、脱围巾,然后才讲课。他上课从来没有什么稿子,也没有什么讲义,从来没有这些个东西,他上课就开始讲,一边讲一边写,所以他都是从课堂这边走到那边。顾先生上课,写四个字或者几个字,与诗完全无关,然后就从此发挥,上天入地,随地触发,见物起兴。”
上世纪八十年代,叶嘉莹首次回国开办诗歌讲座时,这种文化传承的醒觉,让她有了更为迫切的心情和广阔的舞台。她回忆说:“因为从80年代中期以后,我多次回国。发现国内年轻人的古典文化水平已经日趋低落,许多人只注重物欲追求,社会风气日下。我想如果能在幼儿园中开设‘古诗唱游’的课程,以唱歌和游戏的方式,教儿童唱诵古诗,就可以通过教给他们小孩子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我们下一代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程度。”
叶嘉莹告诉人们,她要将古诗词吟诵传下去,即使现在不被接受也没关系。就像远古神话中可以远隔重洋通话的蓝鲸,这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会被人们听到并感动。
我对古诗词没有好感。学过的古诗词基本都还给了老师,能记住的寥寥无几。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的,一旦通过高考独木桥,作为过桥的工具,自然一股脑都弃了。
去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叶嘉莹老师的诗词之美课程,内容已经记忆不深,但她诗词吟诵的腔调转折,承启转合,朗朗上口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暗自惊叹,原来古诗词是能吟诵的,是优雅有声的文章,是抑扬顿挫的行歌,自己也太孤陋寡闻。
我愿信,叶嘉莹老师的吟诵会一直传下去,古诗词的韵脚平仄,汇聚成一股穿越未来的清流。
——————————————————
@斜风细雨吹,书香澜梦第二组,一向胡思乱想求真,文字是不羁梦想,愿共享格子世界的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