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被誉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开篇,它最惊艳的地方在于可以带入任何时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贸易急剧全球化的今天,一切诸法(资本、劳动力,思想等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迅速且频繁的流动着。原本的传统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标准都被打破了,消费日渐取代生产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于是在这个流动且急躁的社会里,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将财富或者说有占有当作了自己在这变化无常的世间的一个锚点。扩张的欲望,而不是真实的需要,成为了自我满足的永动机。我无法评价这种生活的方式。但就以刻在中国人自己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来说,我们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中华民族有5000千年来一直都在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比如曾子在《大学》里所提出的“絜矩”之道,也就是后来子思所著的《中庸》的“中庸”之道。“中庸”其实就是“絜矩”之道的发挥。“絜”字,在中国上古的文学中,就有中心平衡点的内涵。换言之,犹如天平秤的“杠杆”,不偏不斜,才得中正的平衡。如果换成三维的角度来看,“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面,就具有人事、物理等古人所谓的“六合”的内涵。也就是《易经》八卦之学后天重爻所用的“六爻”的意义。在实践层面,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要思考怎样能调和平衡上下、前后、左右的各种人事关系的对比矛盾,而使其得到中正和顺的境界,这真是需要有大智慧、大仁德、大勇气的才器了。这就像岳武穆讲用兵之道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在《与王纯甫书》中,汪景颜要赴任县令之前找阳明先生请教,先生的回复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变化气质”,而这就是“一心“的妙用。阳明先生后续有展开来说道:“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不论世事沧桑变化,人的情绪不外乎喜怒哀乐四种。那么我们修心的一个必经之路就是要学会把喜怒哀乐的情感调节到一个适度的状态。注意,要找到中道,最怕落入两端。什么叫“两端”,我们说这个人“极端”“偏执”这就是落入两端,这就是没有调节和喜怒哀乐之情。例如:有人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怯弱,这个人怎么这么鲁莽,这些都是人在情绪两端做事。所以在过和不及之间,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状态呢?当然可以,在鲁莽和怯懦之间,我们找到了“勇敢”。这就是中,勇敢是美德,它既不怯弱,它也不鲁莽(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不乱出手的处世智慧。)还有很多中庸思想就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比如喜而不狂,怒而不嗔,哀而不伤(比如安慰人的时候说节哀顺变)。所以方法或者说法门其实老祖宗们早就都给我们了,只是我们需要一点点觉察以及很多的实践和重复,让道理用到平常的日用中,才不至于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迷失自己。我们可以选择躺平,我们也可以拒绝内卷,只要找到自己的“中庸”之道,即使是最坏的时代也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