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嫉妒心吗?
今天我们来解读下,嫉妒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比如,当我看到一个人学习比我好,生活比我好,智慧比我好,我内心就产生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嫉妒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感受。
所以,我们的喜悦、生气、悲伤、嫉妒等,看上去是跟外在的东西有关,实际上是跟我们内心相关。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说:我们一起来修心的原因。
修心是在跟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
修心是修自己内在的心性,调自己的心。
因为外在的事情我们不一定能去改变它,但我们的内心,是可以自己调自己内在的心性的。
接下来,我们讲为什么不要嫉妒?或如何把嫉妒这事情想明白?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因果不同,我们去作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我们生的时间,所在的家庭,所受的教育,所在的城市,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等都不一样。
比如,一个人很有财富很有钱,按照佛学来讲,他过往肯定进行了很多布施,过往就已给别人带来很多的美好,那他的财富才会源源不断地来。
那你有没有去布施过呢?有去给予他人美好和智慧吗?
如果没有,就先从自己的布施开始,好好地干,先给自己种下自己的因,而不是放在别人的果上去作比较。
如果你能在比较的过程中,能借鉴他人的果来种下自己的因,来照见自己,成长自己,这个比较就很有意义。
如果你在比较的过程中,让自己内心反而多了一份嫉妒和匮乏,这个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孩子小时,你经常拿自己孩子去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就会给孩子种下一颗作“比较”的种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长大了就会产生羡慕嫉妒恨。
如果你想让孩子幸福,就不要给孩子种下“比较”的种子。
我们要告诉孩子:人生是用来绽放的,不是用来比较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有每个人的人生,我们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守好自己的中心,守住自己的界线和底线。
问个问题:你会嫉妒你的孩子比你有智慧吗?比你优秀吗?
答案:肯定不会,对吧?为什么不会呢?
——因为你把孩子和自己当成是一体的。
那为什么你会去嫉妒别人呢?
——因为你把别人当成了是对外了,或是对立的。
当我们对立时,就会有了边界和分割。
如果我们把全天下人当成是家人时,我们的分别就小,看谁快乐我们都快乐,谁有成就我们都为他开心,这时候我们内心的格局、包容、连接都会放大和增加。
所以,当我们内心产生嫉妒时,说明我们跟外在世界的对立就越多。
当我们看天下人都是喜悦的,看所有事物都是美好时,说明我们跟一切的东西都开始产生了连接。——这是一个思维方式和格局。
如果这个世界都是一体的,5000年前,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黄子孙,是一个根下来的,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祝福天下所有人都很美好。——这是一个思维方式和格局。
我们如何去突破嫉妒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因果会不同,我可以借鉴别人的因,但无需嫉妒别人的果。
如果在我的世界里(我的心里)只装下自己,那其他人将都是你的对手。
如果你的心能装下全天下的人,那你和世界就是一体的,你就能看到很多的美好。
我经常会问孩子:你这一生想帮助多少人呀?5W?50W?500W?还是1个亿?——1个亿。
当你发愿想帮一个亿的人解决问题了,你还会嫉妒班上的同学吗?还会形成竞争对手吗?
你的同学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你要帮助的1亿人中间的人,你和他们都是一体的了。
当一个人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把自己看得太重的话,那他的快乐就会变少,烦恼就会增多。
如果一个人希望天下的每一个人都能过得很好,都不那么去计较时,那他的快乐就会多一点。
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当我们的心能看到很多的光明和美好时,很多光明和美好也就随着来到你身边。
我的世界需要我来创造和积累,身边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缘份。
当你经常看到的都是问题,或是幸灾乐祸,表面上看似快乐,但这样的快乐并不能长久。
因为他是求助于外,我们要求助于内。
我们要学会向内求:多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做点好吃的,多帮助别人解决一些烦恼和问题。
如果你今天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给你一个微笑,你给别人一个不礼貌或鄙视的姿势,别人也会给你一个不礼貌或鄙视的姿势。
所以因果一直都在,我们要先学会绽放自己,看见自己,去调好自己的因果,调好自己的阴和阳,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想要什么就先给出什么,想要美好,自己就先给予美好,创造美好,才会收到更多美好的回流。想要爱就给出爱,爱出者爱返。
尝试去和世界成为一体,去和万物有连接,站在资源的角度去看世界,并欣赏它,看见它的美好。美好事物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个有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