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一定要有原则
惩罚是给孩子纠正错误,让其不断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那么,是不是随意进行惩罚都会有效呢?当然不是。其实,惩罚必须有“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运用热炉法则,让家庭教育中的惩罚不再产生负效应。
(1)经常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劝诫孩子要遵守规则,否则会受到惩罚——警告性原则。
比如,超市里的物品琳琅满目,孩子进去以后往往是看到好吃的想买,看到好玩的也想买。你和孩子定的规则是:没有特殊情况,每次进超市他最多只能选择买一样东西,否则便任何东西都不可以买。要将规则对孩子讲清楚,而且每次去超市前都要提醒他。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太适应,常缠着你要把想买的东西都买下,但只要你坚决拒绝,一律按规则办事,受过一次惩罚(一样东西都没买)后,孩子便很自觉地执行“只买一样”的规则了。
(2)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应对其行为进行及时纠正,不能拖延,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及时性原则。
例如:一次孩子在超市中看中了猫咪凉鞋和“爱心”冰激凌,而他两样都想要,又明知只能买一样,可他哪样都舍不得放弃,当然,他会硬缠着你把两样都买下。或许,当你看到孩子脚上的破凉鞋时,你会觉得是应该买双新的;外面下着雨,冰激凌可以不买。但是这时,你要依据你们定下的规则,当场回绝孩子的要求——两样都不买,把两样东西放回货架。“立竿见影”的惩罚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违反规则的严重性,自那以后,他便不会再违反规则了。
(3)只要违反规则,一定会受到惩罚——一致性原则。
你和孩子可以共同商定: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玩具玩完后必须自己收起来,否则便没收该玩具2周。假如一次孩子玩完积木后,积木撒了一地,再三提醒也不收拾,你便可以收起积木,束之高阁。只要孩子2周没玩到他心爱的积木,以后便会逐渐改掉玩完玩具不收拾的坏毛病。
(4)家庭成员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只要违反规则都要受到惩罚——公平性原则。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要孩子执行的规则自己首先要模范地执行,这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家庭教育才能有效果。假如,某一次你违反了规则而被孩子指出来的话,你应该接受指正或接受处罚,以便让孩子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规则。
只有当我们能正确把握好这4点时,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地生活、成长。
惩罚孩子后,来段片尾曲
一般来说,孩子受到严厉的处罚后,多半会精神压抑、情绪紧张,有的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对立情绪。那么,父母就应根据孩子的各种心理状态,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做好“善后工作”。
通常,说理是不可少的片尾曲。我们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继续犯错将有什么后果。因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所以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也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
如果孩子表现出惊恐,我们可以试着肯定他的某些优点,分析产生过失的主客观原因,鼓励他改正缺点;或者做一些能使孩子高兴起来的事情,借以转移其注意力。如果孩子产生对立情绪,我们可以一方面严肃指出其错误,分析其危害;另一方面尽可能亲近他,使他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如果孩子感到委曲,那我们就要细心问明缘由,实事求是地指出错误所在和错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