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陪你发现生活的美好
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果没有看到她的画,
相信大家都会觉得眼前
这位戴着老花镜的朴素老人,
会是那种每天忙于柴米油盐,
照顾小孙子、遇见了就会停下来,
笑眯眯打招呼的奶奶。
她叫邵炳凤,
只有初中学历的她,
当过农民、小学教师、做过绣花工,
60岁时才拿起画笔,
两百多幅作品,
却被法国画廊收藏,
且在798办展。
看着这幅怪诞新奇的作品,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七旬老太之手
从未学过一天绘画,邵炳凤却用她惊人的绘画天赋和实力诠释了“爱生活,玩艺术”的真谛。
邵炳凤画笔下的达利
邵炳凤画笔下的弗里达
邵炳凤接触绘画的契机,
完全属于偶然。
2006年的五一,邵炳凤带外孙去南京玩。
女儿和女婿在南艺读研,有一天他们都去上学了,邵炳凤感到无事可做,就在他们的画案上看书、看画,并和4岁的小外孙一起画恐龙。
她和孩子玩的很开心,一上午转眼就过去了。到了下午,小外孙在逗小狗玩,邵炳凤感到有些无聊,便拿起毛笔在纸上乱画。
案子上有一张她和小外孙的照片,她就想照着照片画一画。
于是邵炳凤就在一张
四开卡纸上画了起来,
很快画好后,
又用案子上的颜料涂了色。
画完之后,
邵炳凤就把画,
放在桌子上,
自己也没再去在意。
到了晚上,
女儿和女婿都回来了,
看见案子上的画,
惊奇地问:
“妈,这是你画的吗?”
邵炳凤觉得自己画得很一般,
纯粹就是画着玩的,
还有些惭愧于
浪费了他们的颜料,
没想到孩子们会如此吃惊。
邵炳凤画笔下的迈克尔·杰克逊
“我说画的不好,画着玩的,他们都说怎么不好,画的太好了,太让他们感到惊奇了,直夸我画的不错。”
邵炳凤画笔下的毕加索
邵炳凤的画,
被学习绘画专业的
女儿女婿看到后,
他们竟然直呼:
像极了英国绘画大师,
大卫·霍克尼的画。
邵炳凤画笔下的赫本
她的画虽然十分朴素,
却隐隐蕴藏着恬静、安逸
喜悦、幸福的情感,
或许这都是老奶奶,
内心的真实写照。
于是女儿女婿翻箱倒柜,
找出了家里所有的照片,
让母亲以若干年前的照片为蓝本,
从中选择有趣的参照画下来,
并鼓励她今后继续画下去。
她虽然是看着照片画,
但画出来的作品和照片又大相径庭,
她个人的创作意识,
在画面上流露的非常鲜明。
没想到,
就是这样的一次“瞎画”,
开启了她之后
十年的绘画经历。
邵炳凤的自画像
邵炳凤内心的
宁静和感恩,
由画面上流淌出来,
便是众人看到的幸福感。
因为做过绣花的工作,
她的造型基础和颜色,
都受到了女红的影响。
不同的是,
绣布上的一针一线,
变成了纸上的一笔一画。
她的每一幅作品,
都流淌出一种
淡淡的时代气息,
甚至有些像
小学语文书上的插图。
她对人物造型,
在保持真实的基础上,
做了略微夸张的变形。
细节局部的夸张放大、渲染,
反而增加了原片不具有的幽默与诙谐,
让她笔下的人物,
变得很不一样,
很有当代艺术的感觉。
邵炳凤的画作里,
无论是人脸上鲜活的表情,
还是舒服的色调,
让人感觉生活的气息,
阳光而又健康。
画作看上去十分简单,
却又足够细致。
人们带着微微笑意,
传递着甜蜜的情感。
一只竹篮,
种满花草的院子,
红砖瓦房的背景……
像是二十年前的样子,
但女人手中却拿着iphone,
这种年代的错位感,
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每次画到一半,
邵炳凤都会把画
挂在墙上反复斟酌、修改,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每次都把画好的画挂在墙上,一有空就想看一看,如果发现哪里画的不到位,就再画一画,直到看着顺眼了,觉得可以了,才算完成。”
可能是因为没经过
系统的绘画训练,
她的人物造型并不准确,
但这恰恰使她的画更为独特,
整幅作品都洋溢着,
一种亦庄亦谐的古怪的气息。
邵炳凤画笔下的奥巴马
用正统的绘画原则来看每个细节,似乎都说不通,但放在一起的话,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邵炳凤一直都是用一种极为真诚,又极为用心的态度,来处理每一个细节。
邵炳凤画笔下的木心
愿意把时间和精力,
放在制造美的过程上,
像做女红那样,
一笔一划的去塑造她心中的美。
“每完成一幅画时,
那种幸福和开心,
是无法言喻的。”
除了对照片的写生,
邵炳凤自己创作的作品,
想象力丰富之至,
脑洞大到天际之上,
让人难以置信出自于
已然处世几十载的老奶奶。
十年下来,
邵炳凤大概画了
有三百多张画。
“自从画画,
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我有个头晕的毛病,
天天不舒服,
有时头痛,有时头晕,
没事就爱躺着。”
画画以后,
邵炳凤头不晕了,
也不痛了。
邵炳凤画笔下的安迪·沃霍尔
“时间跑得太快,转眼一天,一星期,一月,一年,有那么多美好的生活景象,我都想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
有时干活累了,
或者闲着没事了,
邵炳凤也会把自己的画拿出来,
看一看,赏一赏,
心情就会很舒服,很愉快,
也不觉得累了。
“光阴似箭,
我要在这似箭的光阴里,
多画些好作品。”
邵炳凤画笔下的姜文
画画给了邵炳凤强大的精神支柱,
不仅丰富了她的老年生活,
更让她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后来,邵炳凤的画作得到了艺术相关人士的赏识,渐渐地有了名气,在画报《藏画导刊》、杂志《画刊》、《享悦艺术》上发表。
2014年,法国原生艺术画廊收藏了她06至14年的两百多幅作品,并准备集结出版成画册。
2015年,
邵炳凤在北京798太和艺术中心,
举办了长达一个月的
个人作品展览。
艺术家徐累正在欣赏邵炳凤的画作
中国人民大学的夏可君教授评价道:“她的画里有未泯的童心,关注的日常的人与事,都有着照片的亲切感,熟悉却又被记忆的喜悦再次染色,并不戏剧化与做作。”
邵炳凤在展览现场
邵炳凤画笔下的张艺谋
邵炳凤退休之后一直在帮助孩子们带娃料理家务,平淡且辛苦。
而邵炳凤却在晚年60岁时选择了绘画,实在是给她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
而且这盏明灯竟然越燃越旺,不但给她的晚年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还在艺术圈引来了众多赞许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