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需要道德?
在建立了道德观之后,人类为何依然冲突不断?
《道德部落》似乎给出了问题的解答,书中作者指出:道德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对心理做出调整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里,道德的发展是为了解决合作的难题,让本性自私的个体因秉持共同的道德而结成群体,以达成内部合作。而当一个个部落形成后,群体与群体之间又会因为不同的道德理想而相互竞争和排斥,以维系原有的体系。换句话说,道德的发展要求人们在“我们”和“我”之间优先考虑“我们”,在“我们”和“他们”之间仍然优先考虑“我们”。可见,在现代社会,道德的实际作用已经超越了其本身进化的目的。正如维特根斯坦的那句经典比喻:道德爬上了进化的梯子,然后把梯子一脚踢开。
书中列举了三种比较重要的道德机制。
第一种,是重视名誉。名誉可以促进合作。不管是想有个好名声的人,还是担心臭名昭著的人,都会倾向于合作。有个实验叫“独裁者博弈”,就是说实验人员找两拨人,其中一拨人,每人给10美元,然后让他们和另一拨人分享这10美元,随便几块钱都可以。整个过程都是匿名在电脑上进行的。然后实验人员把一部分电脑的桌面背景设置成一双眼睛,另一部分电脑桌面就是普通的背景。最后的结果是,桌面背景有眼睛的那一部分人,88%都选择了和对方分享这10美元,而普通桌面的那一部分只有55%选择分享。这个实验说明,我们在被别人观察的时候,就会更加自觉,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为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名誉,以便别人愿意和自己合作。
第二种,是归属感。如果双方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对方的名声是怎么样的,归属感能促进他们的合作。只要双方同属于一个组织,双方即便不认识也可以合作。在社交网络里,以自己为圆心形成一个个圈子,人们会倾向于优待离自己更近的人。怎么跟陌生人合作呢?要辨认他们的社会身份,并通过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语言和口音,就是辨认对方社会身份的一个标签。研究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更关注讲话不带外国口音的人,5岁的孩子更愿意跟没有外国口音的孩子做朋友。不仅仅是讲话的口音,像着装、舞蹈、开玩笑的方式等等,都能让我们识别对方和自己是不是同一个团体的。
第三种,叫间接互惠,就是对不合作的行为做出惩罚。作者把这种惩罚叫做“亲社会惩罚”,亲是亲近的亲。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城市发生了连环杀人强奸案,已经有十几名妇女儿童受到了伤害。如果你愿意匿名支付25块钱,就能保证把这名罪犯绳之以法,你愿不愿意掏这25块呢?如果你的答案是愿意,那说明你是亲社会惩罚者。因为你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换取和别人合作。
人类的道德思维就像是一个照相机,在自动模式下,我们启用本能的情感来面对问题,为感性的道德信念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而在手动模式下,我们通过更加困难、复杂的理智来做出判断,在必要时突破本能的局限。在这本书中,作者鼓励大家多去突破,尝试用超越道德本能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我们在道德问题上面临的分歧,这或许就是人类道德向前再进一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