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做海鲜,故事能有一箩筐。
因肺部感染住院一月有余的父亲暂时出院回家修养。半月后还要回到医院继续治疗。医生说这次的感染对父亲肺部伤害很大,为了不让父亲有心理压力,我们姐弟仨商定都没有告诉他。
弟弟从烟台出差回来带了一箱海鲜,早早就在我们姐弟仨个人的微信群里约好周末一起去看看父亲恢复的情况,一家人好久没有聚齐过了,顺便把海鲜消灭掉。
父亲住院期间我因为工作原因没怎么去医院照顾过,弟弟和妹妹轮流请假或者在工作之余去医院照顾。辛苦他俩了。所以今天一大早我就出门往父亲哪里去。
即将到初冬,父亲的身体状况怕冷,一楼又很阴湿。出院前我订的空调也装上了,前几天突如其来的雨雪交加降温就这样完美的避过了。
一进父亲家暖暖的感觉。
老头(我时常这样称呼他,不过,当然是背后啦)状态有些萎靡,看到我们回去还是很高兴的。拿出前段时间买给他的液体钙软胶囊问怎么吃,女儿仔细端详着瓶体上的英文说明想翻译给姥爷,最后不得不求助于有道词典。
十点多钟了我们几个开始分工干活,收拾打扫屋子的、做饭的、打下手的,各自展开。每个家庭里谁做饭公认好吃,那基本厨师这个重要岗位就是定岗了的,不会再变;谁好使唤那打下手这个岗位准没人抢,比如小二,站在厨房水池边任劳任怨的洗涮直到饭菜全部端上桌;陪老爹聊天的一定是那个嘴甜爱吃零食的,比如小三,主战场是客厅,边陪老爹聊天边擦桌子边往嘴里塞吃的。这种分配不用刻意安排基本约定俗成。
弟弟搬出海鲜箱子打开,皮皮虾、龙虾、海参、鲍鱼、大青虾挤挤挨挨一大箱。几个孩子围着这些很少近距离接触到的家伙高兴的玩了一会兴趣就被动画片吸引走了。
怎么处理这些海底生物、用什么方法料理成了问题。大家众说纷纭,献计献策,无非是平时在饭店吃海鲜的那一点视觉、味觉经验而已,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时刻找度娘。
女儿先查到了鲍鱼的处理方法,开始四处找新牙刷,用来刷洗鲍鱼壳四周的污物。但是她并不会动手操作,这是个只会停留在理论阶段的吃货。
妹妹,哦,就是前文提到的小三,一起和弟媳给大青虾用牙签挑内脏。剩下皮皮虾、大龙虾感觉无从下手被遗弃在盒子里靠着冰块孤独寂寞冷。
镜头回到厨房,一阵忙活,浓浓香味已飘出,弟媳忍不住进来偷吃了两块肉,红烧排骨、可乐鸡翅、清炒菜心几个家常菜都纷纷出锅装盘了,才发现今天的主角海鲜还一个都没上锅。虽然又集思广益了一圈但决定权那一定是在厨师手里——掌握着勺子就掌握着话语权,这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其实是异曲同工。民主是因为必须提供话语空间,但集中这一原则还是一定要坚持的。
扯远了。拉回来继续说。
海参好办,鲁菜里的打头菜品葱烧海参还是听过也吃过的,唯一的区别是没有动手实践过,好在没有鲁菜大厨在旁边也就不怕挨骂了。皮皮虾和大青虾最好还是吃原汁原味,就上屉蒸吧。蒸多久才算熟了呢?嗯,度娘又说了“八到十分钟”可是看到百度这句话时已经蒸了快十五分钟了!这个结果就是一大盆皮皮虾上桌剥开时肉和壳很难分离——蒸过火了。海鲜做为主角全部上桌后难得一聚的家庭宴开始了。父亲高兴主动要喝一杯。排骨最抢手,孩子们都喜欢可乐鸡翅。最后露面的那些海底生物们的状况是这样的,海参炒的时间过短以至于咬起来以为嘴里嚼的是牛筋,皮皮虾没有一只能剥出完整的肉,龙虾肢解炖煮味道偏咸,鲍鱼表面改了刀花入味掩埋在青椒西兰花里三下五除二盘子里的十六只就没了。
马拉松五公里跑距离短也叫欢乐跑,目的是让不是专业选手的普通人也能参与,感受运动的魅力所在。做为北方人,料理海鲜也同样,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以后啊,还是到海鲜店去品尝啰!
几个人端着酒杯从治国理政一直侃到中医调理。一顿饭吃的热火朝天、杯盘皆空、皆大欢喜。
这一餐饭,吃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亲情。
如果母亲在,还会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最后上一碗面,那,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