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上看文,总是心存感激。有些写作者是真的用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诸子百家无所不晓,无论写散文还是编故事,甚至还有写代码的文,都能引人入胜,就算出书也够格儿,羡慕。回头再看看自己写的家长里短,也敝帚自珍觉得很不错。一桌子菜,有鸡鸭鱼肉,也有青菜豆腐,还得加上碟子小咸菜儿,这才有滋有味啊。
相信大家这么离不开《简书》这个大环境,并不全为里面有多少超凡脱俗的文笔,要只在意文笔,可以看国内外各种名著,电子书、纸书,应有尽有。但是,泡在《简书》里,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写渺小的自己,也能看得到别处难有的人间百态,真正的烟火气。
要说文采不好就不许写,曾见过《简》里有几个人,气愤愤对旁人的生涩文笔冷嘲热讽。哎呦我滴妈呀,比优秀你比得过鲁迅老舍不,你连莫言都比不过。虽说珠玉在前,瓦石难当,但人家有人家的珠玉,我们有我们的砖瓦,盖起屋子来还遮风挡雨呢。更何况,咱还能在《简书》里挣个“仨瓜俩枣”的,自古文人多寒士,买个夹饼吃也是香的。
肯一头钻进来写,还天天坚持不断更,必定斯人对文字特别有好感。别管写的好坏,都值得嘉许。路不都是脚踏出来的吗,历史不都是人写出来的吗,慢慢磨着磨着,总会有提高。士别三日还当刮目相看呢,就算高明不到哪儿去,它也记录了真实的社会你我他她它,为《简书》这文字大家庭增砖添瓦,也为我们这些写客看客展开了千姿百态的生活画卷。就是挑着看的时候,难免使人眼花缭乱。
仓颉造字,最先是见到鸟兽的足迹受到了启发。他研究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呕心沥血数十载,才依照这些形象创造了文字。当时天有没有雨粟,鬼有没有夜哭不知道,但从此不再“结绳记事”了。
文章本就是雅俗共赏,既可以高山流水,知音难求;也可以市井瓦肆,吆五喝六。各有各的滋味。您爱看《红楼》,我爱看《聊斋》,都行。咱别打着过,不搞“文人相轻”那一套。更何况,咱们算不算“文人”,这还两说着。穿上长衫站外边儿喝酒数茴香豆的,不光“孔乙己”才会。你我皆凡人,也就难免有那么点儿“烦人”。排出几文钱算什么,难道没人天天在这儿数“钻”涨了几个,“贝”又跌了几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