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集中解读无意识测评报告时发现,大多数人在生涯成长中存在着各种焦虑、纠结,70、80后如此,90、95后也如此。曾经我一度对此陷入了困惑,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迭代自身价值,不断地升级生涯角色,然而,多数人的身心状态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洒脱”。
我们被焦虑、不安、纠结、矛盾等负面情绪所裹挟着,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努力,没有实现真正的“财富自由”“人生自由”?面对外界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以及日益升级的竞争压力,通往“自由”的成功之路显得更加遥远,难道生涯发展真的就是一场人生苦旅?
这几天收听《中国文化课》《幸福的方法》《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里面关于“幸福”“内在自我竞赛”等概念的诠释深深触动了我,这引发我重新审视生涯发展的价值,以及重构生涯认知思维。生涯发展的成功不仅是外在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内在成长的富足,即懂得察觉并享受每个生涯阶段别样的幸福。
以往我们看待发展、评判成功更多地采用了“外观”的视角,习惯性地与周围环境以及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比对,遵循的是外力干预下的发展模式,往往忽视了对自我内在成长的关照以及内在幸福感的体验。《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区分了四种类型的人生:忍辱负重型、及时行乐型、习得性无助型、真正幸福型。现实中大多数人演绎的是前三种类型的人生,所以内在体验要么是疲惫不堪,要么是焦躁不安,要么是寡然无助……
因此,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感觉跟不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无论我们怎样争取,都很难体会到内心深处渴望的幸福。这一方面源于我们缺乏对生涯目标的定位,遵循了被动式成长的发展路径,忽略了欣赏成长过程中沿路的“风景”。不妨回忆一下,多少人是寒窗苦读闯过高考大关,接着几经拼杀在就业大潮中博得一条生路,此后又陷入苦熬升职、加薪的无限循环。另一方面,在生涯发展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自我内在的修行,没有很好地去开发“幸福的能力”(即幸福的感知力)。
恰恰,提升“幸福的能力”对于我们生涯发展至关重要。之所以我们看到每个生涯阶段的人都在焦虑、纠结,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地把握当下拥有的幸福,而是聚焦于过去已经失去的或者未来难以捕捉的。生涯发展路径是多样的,但是生涯的时间基线是固定不变的,错过的时光是无法复得的。匆匆一生,是由遗憾与纠结来填充,还是让各种各样幸福的回忆来勾勒,我想大家心里自有答案。所以,在注重生涯规划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提升内在幸福力。
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应该保持感受幸福的能力;只要拥有幸福的能力,不管通向未来的路多么崎岖,这都是一条充满智慧和光芒的生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