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知道拖延的来龙去脉,也知道了拖延的原因,知道自己是因为有“暂时性获益”,知道拖延是逃避,也知道要克服拖延要先处理情绪,要准备开始行动。如果想要知道关于拖延的知识,请看我的前面文章《拖延│想要和拖延说再见真那么难吗?》。
可是你还是要问为什么我还是在拖延?是啊,知识固然重要,让我们从愚昧中醒悟,但是仅仅有知识,我们也没有办法改变,因为和我们没有链接,没有情绪的导入。你会告诉我,是啊,道理我都知道,可是臣妾做不到啊!多少人败在这里!
说我是一个资深拖延症患者,一点也不夸张。
2016年上半年参加一个关于领导力的课程,我承诺要开一次亲子教育学堂,本来预计在5月初进行。我已经在3月份的时候,开始着手准备这件事情,因为知道要预先安排。
最初,我满心的热情,因为这是一次完全由我来设计,而且我有自己的目标。
第一,我希望通过这次亲子教育的课程将让有信仰的朋友接触到关于领导力的课程,让我领导力课程的同班同学也可以了解拥有信仰的夫妻他们之间的生活状态,这是两类正能量的人群,我希望他们彼此认识。
第二,我希望亲自主持这次亲子课程,邀请嘉宾分享、亲子活动环节、青少年心声、父母心声。通过这几个环节,让青少年与家长在认知上彼此了解,了解青少年孩子的不容易。
第三,此次活动的对象是家长群体。因为作为学心理学的人,知道青少年的问题基本上来自于家长与孩子互动的问题,以及家长自身的问题。
当时,我抱怀着这个多赢的目的,想把这次活动办好。我开始联系场地、嘉宾老师。在联系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嘉宾老师很愿意来分享,但是场地与时间却出现各种问题。
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开始沮丧起来,原来对这次活动的高要求、高标准,开始自我放水,从时间的拖延和让步开始,考虑有没有人来?考虑时间和其他活动冲突?考虑请不到青少年的分享者?逐渐的,我对这次活动丧失了信心。并且开始自我责难和责难他人。
这是一个转折点。而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原来拖延在这里已经打下伏笔了。后来,原先对这次活动充满使命感的我,最后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完成。
活动从原先一票难求的预期,变成了一个真的需要请人来听才能开展;从最开始我是想去服务他人,变成了他人来支持我。那一次,我对自己深深失望,可是我并没有因此深深反思。反而给自己贴上标签“事情做不好等于我没能力”。
直到我又陷入到了第二个坑。
这一次,是我论文的开题。从研一开始,我已经开始在着手准备开题(你看,其实我是未雨绸缪的),从最开始对差生的关注,网瘾的问题,到后面对依恋关系的研究、团体辅导、个案研究,等等。我都为这些方向有付出过努力,看了相应的文献,但是一直未曾定下来,导师也一直没有在某个方向上点头。
后来,我逐渐产生了情绪“为什么导师对我每个题目都不满意?”那我究竟怎么办?到后来,我就不怎么和导师沟通了,固执的一定要把题目定在青少年依恋、情商这两个部分。
最后,我就陷入大量文献,但是方向一直出错不断的情况中。而这也是我拖延的最主要原因。我在逃避与导师的沟通,既不去说服导师,让她支持我的研究论题,也不去找导师讨论她所期待的论题方向。
因为一方面,太想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又太想证明自己凭借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做到的。最后,导致开题不理想,中间浪费许多时间与精力。
直到此刻,我才想要为那些白白受苦的日子平反,想要为那些拖延的血泪史肃清。
我已经两次掉入同样的坑里了,不想第三次掉入同一个坑里。
所以综合前面两次的坑,再加上,再第二次拖延期间,我对自我的思考,终于发现了,是什么在损耗我的精力?是什么导致我拖延?
1、首当其冲,遇到困难时,陷入沮丧情绪,不能及时回到目标上,对目标感不够拥有,没有对目标全力以赴。
2、不沟通。这一点对我而言非常致命,我不太愿意沟通,不太愿意向他人求助。在第一件事情里,如果在没有协调好合适的场地与时间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总会遇到磨练,但是我一定要做好”,那么我就会去找人帮助,或者找其他场地与时间。论文开题上,如果我能够及时到导师沟通,我可能不会损耗很多精力。
3、不勇敢。不敢突破常规,只是想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而我的舒适圈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表明和谐而丧失对目标的追求。不敢向他人求助,害怕走出自己舒适的人际圈子。
如何破解我的拖延?
只有通过毫不留情、深刻的对自我剖析才能让我痛定思痛,树立目标感、突破自己性格的缺陷。
我能够未雨绸缪,但是未雨绸缪之后遇到困难就开始沮丧,从而陷入对目标的动摇中。这是我的致命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最后就是勇敢的把计划实践下去,对自己的劣势死磕到底。
必须拥有死磕到底的决心,因为我要为自己打一场漂亮的人生战役!
文:鸿娇姐姐
心理学研究生一枚,专注心理学9年,关注心理健康、依恋关系、情商提升,偶尔励志、偶尔鸡血,有时专业分享。期待与您同行。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关注一下,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