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条教育规律已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可能有人会说,学习是一件刻苦的事情,快乐只属于享受,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如是,学习作为认识活动而给人带来的探究的兴趣和快乐也就不难理解了。之所以让我们发生误解的主要原因在于,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异化的学习让学习者成了工具,学习成了苦役,在这种境况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很难想象的。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那么,如何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感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强调了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备课(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因此,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这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提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第二个要点,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利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为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
因此,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最强烈的知识主宰者之感,体会知识带来的愉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