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三山
人总是擅长逃避不快乐的事儿,比如前段时间大家都在感叹青春真美,毕业那年真好,高考成绩出来了,怎么没见有人感叹这方方面面?(害不是因为成绩不行?)
今天想借高考的话题,说点题外话——青春期的事儿。
青春期的叛逆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柔抵抗
我们家妹妹今年高考结束,六百多分的成绩出分儿的全家人都特高兴。但好情绪没超过24h,Day2开始家里就鸡犬不宁。别问为啥,问就是为了报考那点儿事。
其实剧情挺没劲的,就是知乎上网友经常提问的那种问题“爸妈给我选的专业我不喜欢怎么办?”、“我选的专业我爸妈觉得不好就业怎么办?”
接下来我就成为了世界和平使者:
小姨妈找我诉苦“好好的理科生为什么非要学文科专业?”
妹妹找我共享她的想法“我喜欢XXX专业,姐姐你觉得行么?”
青春期的孩子,跟家长都是“杠杆原理”,如果彼此想和平共处,那必然有一方要提前“认输”。且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之间,基本没有绝对的观念持平,也就是说我青春期你更年期,咱俩一拍即合的概率,大概为0.000006。这种概率不亚于我在北京4号线挤地铁,随便抓一人就说“咱俩是真爱”。
所以我们家的这场“伦理剧”,也就愈演愈烈。她们俩谁也不认输,大吵了一架。我姨妈觉得自己辛苦陪读一年,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就业有前途的专业,为此她做出的努力也不少于我参加高考的妹。我妹觉得我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即使以后后悔我也觉得值得。
两个人都觉得挺生气的。
我姨妈这件事更多归咎于“青春期”,跟我抱怨了觉得孩子特倔叛逆。但是我妹却在自己列下的报考专业里偷偷加上了姨妈想让她学的“金融学”。
青春期最大的特质是“不服”,这股一腔热血的劲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难看到。
父母都会觉得这会儿的孩子怎么都这么叛逆?却很少在这个时间段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他们表面上跟你各种不对付,你说一我非要说二,其实心里总有一块特别温柔的土壤会,会偷偷的在你睡着的时候给你搭件衣服,但是等你醒了却一脸“这事儿不是我干的”;也会在你说“接她放学”的时候,严词拒绝,你觉得她怕你接她放学“丢人”,她只不过是不想让你半夜还一个人在校门口等着。
你觉得青春期是不理智、倔强、没有人情味儿,其实她们只是对即踏入更多的未知感到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觉得恍惚,她们从来没有针对过任何人,不过是对未来没十足的把握,对生活有点小确丧。
直到感觉我妈老了,有些事儿我才开始后悔
其实这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主义,我当年也如出一辙。趁着青春期的那几年贼狂,坚持一个中心:始终跟我妈作对;两个基本点:不认输、保持冷脸。以为能取得阶段性胜利,其实都是给自己排的“抗战片儿”。我甚至还当着我妈的面儿,放话“以后我读大学,就自己赚钱”。事实是我也做到了,但是赚的钱仅供生存,远不够生活,生活的事儿还真得靠“祖上积德”。
一直到今年我妹跟我聊报考的事儿,我才开始一个青春后半截儿的人的“前情回顾”。高考那年放假就跟我哥去海边玩,我妈身体不好在临市住院,我用“路过”的方式去医院陪了我妈两天,现在想想就跟打了个照面差不多,第三天就飞奔回家查成绩。(这里标注一句,之所以我现在觉得当时挺王八蛋的,是因为我根本就是一个学渣)。
事情过了好几年,我跟我妈的关系在我上大学一年只能回两次家的时候,早就渐渐缓和了。当年觉得不可理喻的事情早就开始谅解,以前觉得连多说一句话都不想,现在买件新衣服都想拍个照给她看看。
归根结底,长大这个过程其实挺艰难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只是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还有磨合、体谅、和理解。
希望大家都能和享受和父母相处的小时光。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