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王小波和李银河共写的情诗信集,从刚开始的羡慕到感慨人之常情到最后的唏嘘。
在上个世纪,科技还未像如今一般发达时,人们多是用写信的方式来表达感情,抒发情谊。那时还没有手机没有普及电脑,邮箱,更没有用微信的习惯。那时可能更含蓄也更认真些,毕竟写一封信是需要花些时间和情感方能写出来的。记得初中的时候收到情书时多是尴尬害羞,不知所措,而男生大多也是不敢自己拿来的,叫哪个同学代为传送。现在想来,也依然感慨,怀念那时的时光。
如今,人们都有了电脑手机,QQ微信的便捷。表白或者情侣间的沟通更多元化了,但是感情的表达又何尝不是少了一些严肃和认真。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感情,甚至快餐文化都流行起来。我们的生活太过急躁和喧嚣,我们都很急功近利,期盼马上看到成果,哪怕是感情也是如此。
王小波写了那么的情诗,告白李银河。里面有表露感情,丝毫不害羞的直说“你那么好,爱你就像爱生命”。还写了很多的“我想你,我爱你,想你,你快回来······”这样的文字看起来就是个陷入爱河的人,不能自已。他也会不自信,他也害怕失去她,害怕失去感情,但同时又是那么执着和自信。我们不去看他的其他文学作品,或者抛开他作家的身份,他都是一个很会说甜言蜜语的男生啊。而从李银河的那些回信中也可以看出,她是个敏感的女性,多思多虑,在信里她嫣然就是一个沉浸在爱情里面的小女生。
看完整本书,我去百度了他们,却发现,王小波未看到二十一世纪就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很遗憾。我在想有空去看看他的几本代表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最近快看完的一本书--《一直特立独行的猪》,也是他写的。是每篇小散文杂论的合集,在那个年代,他的思想是跳跃且独特的,我所能想到的词是—思考,他是个很喜欢思考的人,眼光长远。那时他的很多文章,对生活对社会的很多看法,如今都已应验或者依旧存在。其中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探讨,很值得现在人们继续思考。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思想也需要不断的进步,汲取营养。
关于李银河,也看了她的现状。王小波去世后不久她就有了一个同居的人(女变性者),并表示他们很相爱相处愉快等等。她所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我没有过多去了解。只是在网络上了解到她们已同居17年了,前几年她就一直致力于提倡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很多人说她假公济私,无论怎样,与王小波没什么关系了。
爱你就像爱生命,可生命如此短暂。刚开始很是羡慕他们这样的感情,可是,原来感情还是可以忘得这么快。或许我的思想比较狭隘,虽然现代社会也不能说从一而终,但是几年未到就遇到另一个人并表示真爱。于我个人还是无法理解的,原来所谓真爱真的就这般易忘,那么人一生到底有几个真爱呢?还是说这种真爱太过脆弱,随着生命的逝去,爱情也随之而去?
我总是不大明白的。
马哲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是不是这样就可以解释一切感情变化呢?
我是十七,与你分享我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