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孩子爱听的历史故事》系列015 一鼓作气
小朋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通常被我们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干活怎么会和鼓声有关系呢?你知道“一鼓作气”是怎么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一鼓作气”这个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年春天,齐国军队前来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准备去迎战。有一个叫曹刿的人请求鲁庄公召见他。
他的同乡对他说:“有那么多大官在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加呢?有你什么事呀?”
曹刿回答说: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就进宫去见鲁庄公。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呀?”
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是大家生活的必需品,我不敢自己一个人占有,一定要拿出与大家分享。所以,老百姓会听从我的号令,跟着我去打仗的。”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所有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号令的。”
鲁庄公又说:“祭祀时用的牛羊、玉帛这类物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从来没有欺骗过老天爷,所以老天爷会保佑我的。”
曹刿说:“这点诚意不算什么,老天爷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接着说:
“对老百姓大大小小的疾苦,我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
“这才是您尽职尽责做过的好事呀!凭这一点,可以去打仗了。不过,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于是,鲁庄公和曹刿共同乘一辆战车,在一个叫“长勺”的地方与齐军拉开了阵势。
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鼓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曹刿劝阻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第二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不要迎战。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擂鼓挑衅。
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鲁军第一次擂鼓的鼓声响起,早已憋足劲头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一下子就退走了。
鲁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现在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仔细察看齐军退走时留下的车轮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登高观望齐军撤走时的队形。
仔细观察一番后,他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
打完胜仗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
“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了;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用完了。敌方三次擂鼓都没有把我们怎么样,他们的勇气就都用完了;而我方当时勇气正旺,所以我们一次擂鼓就打败了他们。”
曹刿接着又说:
“齐国毕竟是一个大国,诡计多端。我察看他们退走时的车轮印,观察他们退走时的队形,就是担心他们假装被打败,故意退走,在前面有埋伏。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退走时的车轮印很乱,军旗也东倒西歪的,看来是他们是真的被打败了,所以我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小朋友,一鼓作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就是:
做事时一定要趁着劲头大的时候,一口气把事做完,不要拖拖拉拉的。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儿童故事,欢迎继续关注我的文集:《孩子爱听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