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主笔的儿童绘本《羽毛》,是一部足以令家长和孩子深深思索的寓言。
绘本讲述了一片又小又轻的羽毛,在风中无可奈何地飘啊飘,“我属于哪只鸟呢?”从某一刻开始,羽毛开始不住地问自己。它问过翠鸟,问过布谷鸟,还问过苍鹭、大雁、孔雀、天鹅、琴鸟……可是,鸟儿们都忙着各自的生活:觅食、迁徙、求偶……而它在耐心等待之后,得到的答案除了“不是”,就是更加令人难受的嘲讽。一个极简单的故事,却能让读者从这些不同的鸟儿身上看到不同的生存选择:庸常的、劳碌的、冷漠的、高傲的、执著的、善意的,甚至还有残忍的。
随着姿态各异的鸟儿们对羽毛或冷漠或热情的态度变化,绘本中图画也从4页画面讲一只鸟发展到一页画面讲4只鸟,色彩从色温低的粉、橙、红逐渐升高,渐变为棕、蓝、绿,侧面展现了羽毛从情绪饱满平和到失望焦急的变化表现,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在艰辛或温馨的追寻中,羽毛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里,也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其实,羽毛琢磨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思考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难道不是吗,和浩瀚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相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匆匆过客,无足轻重的就像一片羽毛。但是,再轻的羽毛,也有扎向大地深深的根,这个根是它在这个世界生存和前进的动力源泉。道理的诠释举重若轻,轻得像羽毛一样;而诗一般的语言也像羽毛一样,有一种淡淡的婉约之美。
当一根羽毛开始寻找一只鸟,就像一个孤单的灵魂开始寻找自己的归属。这注定了即将开始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将与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有或深或浅的接触。生命因此而丰富,心灵因此而沉静。
《羽毛》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寓言。寻找之所以能成为寓言的内容,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最大限度地象征了人在社会现实中的存在境遇。人的一生中,大寻找连着小寻找。生命本身就是寻找,其意义也同样在于寻找。曹文轩通过寻找所传达的并不仅仅是磨难和无助,更是前进和坚持。羽毛最终在母鸡身上找到了归宿,在画面中,这一根孤零零的羽毛也从开始的角落回到画面中央,回到了它平静而柔软的本真状态,孤独却圆满。
很多读者对《羽毛》的第一印象是:凝练的故事加绚丽的画面,再加上精致巧妙的装帧设计,使《羽毛》成为一个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我看来,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部作品刻画出一些人挣扎着生活的轨迹,透过生活的不确定性,深刻传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归宿问题的思考,充满着寓言的意味。
羽毛的寻根之旅,终结在大地上,但它追寻的历程将是一笔财富,不管是对羽毛,还是对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