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族里,从我开始,参加高考的弟弟妹妹们就始终没有断过档。家里,每一年都有孩子参加高考。今年,只有堂弟小浩一人高考。
前几日见到他,跟他聊起高考的志愿填报。当我问他想去哪个地方读书时,他羞涩地笑了笑,说最好是能去外省,读感兴趣的专业。这个回答与我当年如出一辙。
远方,真是个神奇的字眼,仿佛自带光环与魔力,吸引着无数人前往。眼前的生活,无论如何被他人艳羡,也抵挡不了我们对远方的向往。似乎,眼前的生活永远是苟且,诗意只存在于远方。
看过唐嫣的一次专访,她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主持人问她为什么不选上海戏剧学院呢,毕竟在家门口。她说正因为是上海人,所以才不想呆在上海。再加上她的家教很严格,觉得终于可以摆脱家人的管束获得自由了,只想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考真就是成年之后可以握有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权,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郑重其事被赋予自由的通行证。
在上大学之前,有很多行为是被禁止的。比如女生不可以披头发,不可以化妆,不可以谈恋爱等等。但是,只要考上了大学,很多禁止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许可。这种感觉就好比将养在鱼缸里的鱼儿突然放进大海,自由来的太猛烈,反而会无所适从。
我们之所以向往远方,与其说是为了追寻更好更多的机会,倒不如说是为了获得自由。自由,在陌生的国度里,往往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人都是多面的,在熟悉的生活圈子里,是一种精神风貌;而在陌生的环境里,可能会表现的判若两人。究竟哪一个更接近于真实的自己,或许是后者。熟悉附带的是安全感,同时也是禁锢。而陌生的环境里,更利于真实人性的呈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行之所以成为被极力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根本原因还是出于对自由的追逐与向往吧。
没有人不热爱自由,只是不是谁都有享有自由的资本。漫长的琐碎光阴,太过平淡。那好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至少在那短暂的日子里,可以放任自己,过另一种生活,成为另一个人。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要去就去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跟长久生活的地方对比越分明越好。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当下的困境,选择了出走。这时的远方,它的吸引力不在于风景,而在于包容与庇护。
可是,去过了很多远方,看过了很多美景,生活真的就因此驶向光明大道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内心软弱缺乏力量,再远的远方也救不了你。倘若内心坚定,眼前的苟且也可以过成一首诗。坐地日行八万里,远方,不必跋涉就身在其中。
电影《七月与安生》里,七月和安生是一对好闺蜜,情同手足。七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典型的乖乖女。她的人生如一条笔直的轨道,平顺安稳,没有波澜。安生,则恰恰相反,长于破碎的家庭,性格桀骜不驯,生活颠沛流离,受尽磨难。
她们的人生与友谊,因为共同爱上的男子家明而发生了巨大转折。家明原本是七月的男朋友,却在见到安生之后,爱上了安生。准确地说,应该是安生与家明相爱了,只是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朵开在暗夜里的花,充满诱惑也充满罪恶。
七月一直都是完满的拥有者,安生相比她实在是太过匮乏了。虽然她爱他,可是她还是像从前一样习惯性的把好的都让给七月。
上天说到底还是公平的,生命中该经受的磨难迟早会降临。七月的生活无法再安稳,她的人生和安生的人生像是互换了一样。她踏上了远方去流浪,去追寻自由,而安生,终于如她的名字一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抚养着七月和家明的孩子,平淡稳妥。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七月和安生,她们同时存在于我们身上。既有顺从的一面,也有叛逆的一面。其实,说到底,每个人竭力追寻的都是自己所匮乏的。耽于安稳时,便会渴望逃离;漂泊久了,累了,倦了,便会渴望靠岸,安定下来。不过是发生的阶段不同罢了。
年轻时,奔向远方,为了爱情,为了前程,为了名利,可以不顾一切。尽管,乡愁深深烙在心灵深处,但还是义无反顾的背叛了家乡,因为心它不安分;等到老了,却又惦念着叶落归根,远方的山山水水再美再好,也不及家乡的枯藤老树昏鸦。
远方,起初最是充满了吸引力,它轻而易举就俘虏了很多人的青春。总有一天,远方,会变得没有多少吸引力,像是深爱过又被抛弃的情人。心在哪里,哪里就是远方。生命中最值得追寻的,不过是心的宁静与快乐。千帆过后,浮华褪尽,方知安稳原来是最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