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下读书会上,我曾经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你打败了大魔王,集齐了七颗龙珠,召唤出了神龙,它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这时候你已经功成名就,马云都认你当干爹了,在物质上你再没有什么追求。
但看看你身边的熊孩子,孩子正把你的护照涂成你妈都不认识你的样子,你百抓挠心。你祈求神龙,“求求你,把我的熊孩子变成一个完美的好孩子吧”
神龙当时就蒙逼了,“啥叫好孩子,能给个标准吗?”(可能神龙有一颗人工智能的大脑。)
OK,这个时候,你会给神龙提什么样的要求呢?
这时候大家开始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愿望,我把大家的愿望集中起来,得到了这样一个清单:
不吵不闹,不惹麻烦,考试拿第一,会弹钢琴(或其它什么特长),帮父母做家务,犯错主动说“对不起”,得到帮助会说“谢谢”,诚实,学习积极主动,有同情心,玩游戏有节制……
然后我又问大家,ok,神龙已经听到了你们的愿望,今天回家,你孩子就拥有了这些品质,你们开心吗?
这时候大家反而安静了,隔了十几秒钟,一位IT男爸爸慢慢的说了一句
“太完美了,好像不太真实啊”;
另一位妈妈也说,“这是我孩子吗!?”;
“真变成这样,我该失业了吧。”一位全职妈妈说;
“孩子还是要经历一些挫折才好吧”,另一位爸爸说……
大家开始越说越多,但总结下来就两条:,
1、一个完美的孩子,不可能存在;
2、相比完美,更希望是一些缺点,但真实的孩子。
为什么我们还总忍不住希望,孩子变得完美呢?
原文:某些情况下,问题出在家长的要求并不符合对特定年龄段孩子的合理期望。但即使孩子完全可以做到,也值得质疑他是否应该去做。《无条件养育》P116
我们会不会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在你工作的时候不要吵闹?
你有没有要求孩子考取你要求的学校?
当你在为领导给你一个烦人的工作而抱怨同时,是不是还在要求孩子,今天必须练习50遍他并不喜欢的钢琴曲?
当你还在跟另一半因为某件事情争执不下,谁都不肯退让时,你是不是还要求孩子要懂礼貌,主动说对不起,好东西要懂得分享……
把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写下来,放在自己面前,会不会觉得自己很荒唐?
天哪,我竟然要求一个孩子做到这些?
当然,作为一位父亲我深知这并不能责怪父母的“荒唐”,因为我们也真的是不得已:
1、主流育儿理论都只在教我们“怎么让孩子听话”
因为,很多育儿圣经,育儿宝典,正面管教的课程,从来都在教导我们养孩子的技巧,让他们乖乖听话,但从来不告诉我们,当孩子捣乱,大喊大叫,不爱吃饭,不写作业时,他们是怎么想的?
原文:大部分(育儿书)都以读者“让孩子乖乖听话”为出发点,提供强迫孩子服从的养育技巧。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养育技巧包含了“正面强化”或“惩罚”也就是贿赂或威胁……几乎从未提及应鼓励家长反思自己提出的要求。《无条件养育》P116
2、孩子不断消磨我们的意志力
带孩子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他们不断的在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当我们的意志力被消耗殆尽时,我们就管不了那么多,让他们赶紧服从我们的命令,的需求就特别强烈。
(关于“意志力”,可以阅读今天二条图文《意志力是怎么回事?》)
今天午睡时间,球球异常兴奋,就是不睡,球妈因为下午还有别的安排,如果球球不按平时的习惯睡觉,后面的安排都会被打乱。
她心理也慢慢开始着急起来,轻轻的在球球屁股上拍了两下,我当时问她“你现在是不是特别想揍他”,球妈坦白说“是的”。
3、我们习惯“灾难性预期”
这点在很多妈妈身上表现的更明显,
“你现在不好好睡觉,下午就不能好好上课,上课精神不好,成绩就会下降,这次考试不好,你就上不了重点班,考不上好中学,上不了好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讨不到好媳妇……总结下来,现在不好好睡觉,一生就毁了。”
人生并不只是一条没有岔路的大直道,也没有所谓完美的人生,经历更多的多样性,人生虽然不一定完美,但起码它是是完整,没有遗憾的。
Ada曾经在群里说,她现在已经可以接受孩子将来只考个专科学校就行了,现在考试太难了,即使让她重回高考考场,也没信心再考上重点大学。
养育的困难,不在孩子,而在于如何克服我们自己习惯性的意识。
以上种种的原因,培养了我们在养育过程中的习惯性意识,让我们不自觉的用不合理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但我们也不需要因此而焦虑,也不需要对“对孩子有要求”这件事儿有所怀疑。
很多问题,一旦被意识到后,也就不成问题,在养育的道路上,我们经常想想,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必要的,他真的必须听我的吗?
原文:当然,我们期待孩子做的某些事情无疑还是合理的,即使我们就那些事情才合理还存在分歧。不过我的和谐观点是,在寻求让孩子乖乖听话的方法之前,我们应首先花点时间去反思我们所提的要求的价值或必要性。《无条件养育》P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