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出生,总是伴着欣喜和希望,感觉未来无限可能,想想10年前儿子出生的场景,心里也是一片温暖洋溢,看着粉嫩的小Baby,即使哇哇地啼哭,也让人怜爱,对生命的礼赞有时候不免让对大宝无计可施的人儿,幻想是不是要个小宝,多个闪亮的机会,哈哈哈……
不输在起跑线上,是我们这代父母被商家灌输的观点,于是从细胞开始,父母们一腔热血地内卷,却忘记了我们作父母的基因状态和孩子本身的现实。或许有点打击人,但科研证明确实如此,父母双方的基因决定了宝宝发展的起点和极限,当然社会文化的环境氛围也是改造基因的一种方式。面对小宝贝,父母不去努力探索,有规划地积极尝试,更不能指望其他人能帮其补上这一课。
不管是陪10岁的哥哥还是5岁的小妹,他们对他们小时候的事情都特别热衷,甚至出生之前。绘本故事是和孩子们分享的绝妙媒介,《我是从哪里来的》《你出生的那个晚上》《谢谢你来做妈妈的宝宝》温馨的故事,帮孩子对出生之前的疑惑一点点化解,而且其中细腻的情感能给孩子安全感和价值观。五一假期我们读书会活动分享《我们的身体》,讲到出生之前,妹妹就很兴奋地说,她出生之前哥哥经常给她讲故事,还隔着妈妈的肚皮亲她,给她准备好吃的…… 说话时那种幸福的情感溢满全身。当然一部分是真的一部分是妈妈讲给她的,大脑是有选择性记忆,偏好记住对我们有帮助的内容,于是为了帮助兄妹俩搞好日常关系,我会经常和他们说些小时候的事情,哥哥疼爱照顾妹妹呀,妹妹喜欢哥哥啊的小场景,慢慢孩子们习惯了,就成了他们记忆的一部分。想了解小baby的生活,《幸福的一天》《宝宝第一年》不仅为父母提供了了解宝宝是如何学习的机会,也是孩子了解自己的好材料。
话说有苗不愁长,孩子的成长发育也是有规律的,遵循着头尾原则、中心原则、阶层统整原则和独立系统原则,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是从头和上半身开始,逐步推进到其他部位,而且是从身体中心开始向外扩展,各个部位的发育也不是一致的相对独立,眼睛的发育时间和手的发育就不一样,但又相互影响。婴儿甚至整个儿童时期,多些运动机会锻炼机会,多种方式刺激身体感受,会帮助孩子整合整个身体系统,促进发展。第一次做父母的或者爷爷奶奶特别疼爱小宝贝,担心各种意外,把孩子放在一个完全安全的地方,没有危险没有刺激,殊不知如此剥夺了孩子自身发展的机会,身体的协调性,自我保护意识就滞后了。
父母期待学了很多理论后,能收获一个天使宝宝,神通宝宝,其实很不现实,即使各方面表达远超出同龄人,从知识层面看着像天才宝宝,但可能并不是孩子本身发展所需要的,婴孩时期“混乱”可能是孩子的主旋律,这里的混乱并非生活一团糟,而是孩子还没有形成系统按照某种商业推崇的学习方法学习,他们自我探索周遭世界才是最适宜的方式,2-3岁以前,给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比守规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