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当初加入读书会并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是无所事事的时间有点多,多得让人心里发慌,为了少些虚度光阴的内疚,得给自己找一个去处。听说要读《论语》,心中有一点点失望,因为我愿景中的读书会,应该是朗读加解读,美美的声音,热烈地讨论,激情澎湃才是它的打开方式。何况国学在我眼中,向来是高不可攀的。
诚惶诚恐地坐在语文老师中间,怀着对孔子先生远远的敬意,我与读书会结缘了。从一开始的生疏,到慢慢有所领悟,渐渐地越读越欢喜:那些曾经以为枯燥拗口的文字,原来是有温度的智者情怀,一章一篇,句句都在讲述久远的故事。书友们也由原来的拘谨,到逐渐开始热络,最后敞开心扉。一个熟悉的话题,不同角度的解读,过去和现在,理想与现实,东方和西方,在先哲们智慧的语言中和谐地融合。郭说,我们这天聊得高级,越越却说,几个女人,用聊八卦的热情揣摩着那么老的一个男人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还乐此不疲。是啊,是真的乐此不疲,更是发自内心的敬仰与折服,对贤者的才智,对他身处磨难时的态度。
不知不觉中,读书会成立四年了。四年的时间,我们读了《论语》、《道德经》和《庄子》内篇,从数量上来说,实在是不多,可读书的意义原本就不是数量所能计算的,又或者,读书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读书也一样,不需要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必识得多么深奥的道理,就这么守着一份纯朴的喜欢,不为意义所牵绊;就这么读着三言两语的过去,陪伴熙熙攘攘的现在,足矣。
现在,读书会于我,不再是远远的崇拜,而像是第二粒衣扣,说不出多么重要,丢掉的失落却会很突兀;我于读书会,像是一个家人,看着我们这些书友,出于各自不同的爱,坐在小屋里,用文字与过去对话,并希望通过文字,与智慧来一次欣喜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