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惯性,属中性,指在无法判定好处与坏处时的中间测评状态。这两个月,在主观看上去,好像是回到了原来“惰性”的行为中,症状为行动力下降,仅多思。但客观分析一下发现,其实不一样。
一,十月,十一月。
十月中途改变了计划,而且是全盘!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发觉计划仅仅为了执行,执行仅仅成就了打卡。
打卡是件令我上瘾的事情,划√也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和成就感,但是打卡如果仅仅是机械性的习惯,那其实和曾经什么都不做,效果一样,因为行为如果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与自我成长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2.计划应该服务于一个目标导图核心内容。
其实,最开始让我迈步行动的“初心”还在,只是在过程中,又滋生出一些别的心思,然后假装硬生生拖拽着现在的行为,楞说是初心不变。
这像极了网络宅斗小说中那些狗血的剧情——不该有的心思,因为得到一些赞誉,而误以为全是自己的天赋才华。
3.我以为相似的其实关系甚远,我以为没有关系的其实紧密相连。
按照计划,我费心将相似的书籍,片子,作为一个月的计划罗列出来,然后自作聪明的认为这是一种系统性思维下的产物。
其实,那个我还不太清晰的“下意识”却比我自认为的“理性思考”聪明的多,而我很多突发顿悟的灵感,几乎全是在计划之外的部分。
什么相似什么不同?就像色彩的冲撞与融合,我不懂,却偏偏觉得知道点儿。于是,不伦不类的搭配,却还不如一次偶尔的心血来潮有意义的多。
4.过度依赖按部就班,反而抹杀了刹那间发现的惊喜。
也许,我误会了“自律”和“系统性”,那些不是生硬计划而来的总结,其实它们就该灵动。
所以,我可能也误会了计划。或许,计划就是一个模糊的关键词,就像我们旅游时只提前想好目的地,剩下的,该是邂逅,而不是按照攻略的一步一步。
于是,我试验了一个月。除了十一月生病耽误了点时间,这两个月,其实就一些细致的思考,比以往更多。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症结,也努力梳理出一些头绪。
二,计划
至于十二月嘛,关键词是“勇”。
可能年纪大了,越来越发现自己好像更怂了,很多事情,出现了就想着怎么和稀泥,然后是怎么不了了之,其实心里清楚,问题并没有解决。
活着活着就高举着“难得糊涂”,实在汗颜,人家是看得通透后的豁达,我呢?是害怕冲突的逃避。说白了就是打着难得糊涂的装糊涂。然后,慢慢的,不想不问的真糊涂了。
这么说,又挺害怕那样真糊涂的样子。所以,一下子机灵起来,突然的不想那么怂了。所以,我换了总结,单题一勇字,提醒我,也告诫我,别糊涂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