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经历了一场打开中国大门的鸦片战争后,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位开始有了变化。虽然在统治阶级内部非常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但是国门洞开已木已成舟。面对如此残酷的事实我们的主流态度是“装睡”, 这一点可以从战争中清军的表现以及条约签订后的对待结果的态度中看出端倪。
战争过程中,洋人只占领,却没有要取清朝而代之的想法,每每占领城池之后,都会索要银两然后撤出城去转战下一处继续占领城池然后又要求拿银子来赎不断循环,时间一长我们的封疆大吏们就很懂洋人的意思了,拿钱赎城就可以了。只要土地和城池不丢,也可以给皇上有个交代,总可以“奋力抗击,杀敌无算,烧毁敌舰多少多少”的战绩邀功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天高皇帝远,天子自然不知道前方发生何事只是从官员的奏折中获得信息,以为真的如奏折中所说的那样战无不胜,而可以起到监督作用的同僚也不会接对方的老底,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而且照这样的形式看只要洋人招惹谁谁就遭殃,哪一天真是发生在自己头上也有未可知啊,所以官员们乐得视而不见“互相照顾”。
最后我们虽然战败了,但是签了条约后我们的土地还在,江山社稷还在,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不丢人”。上到皇上可以向列祖列宗有个交代,下到黎民百姓享受太平盛世继续种地养牛,天下依旧是以前的太平,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可以的了。至于战争,我们已经签了条约洋人也走了这就是最好的结果,那段不愉快的往事了不提也罢。一次鸦片战争后我们打开了自己的口岸、赔了银元、割了个岛,这些对于天朝上国来说都算不的什么,天朝物产丰盈不缺这一点点,条约签订后就万事大吉,然后继续经营自己的老一套体制,但是洋人会不会再来,再来之后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似乎根本没有办法回答。
在积极改革开放的今天看来,我们打了一场不明不白的仗。结果是我们输了,但是失败过后的我们并没有正确的反思。战争过后我们得到的只是无尽的伤痛,对于洋人的憎恨自此开始并持续到今天。在饱受欺凌下的我们选择了逃避故步自封,像个被别人欺负的孩子不敢和其他人去交流,认为自己是最受伤的那一个,为了不再受伤,最好的办法便是能不和别人交流就不和别人交流,我们越来越沉默寡言、忧郁,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了,那段陈旧的往事只字不提了。
当年的英国目的想要极力拉上我们一起玩耍,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没有我们的参与,他们也不可能发展的很好。以乐观的态度讲,英国人想拉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让我们的变得更加的“外向”。第一次激烈的中西方对抗之后其实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依旧很“内向”的心理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对结果的态度只是消极的看成是我们的耻辱罢了。没有与英国人交“朋友”的意思,至于扩大“朋友圈”那就更谈不上了。
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们也认识到了“内向”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的发展离不开你,绝对不会允许你独自玩耍。我们做只能是在对方的游戏规则下玩耍,一步步熟悉、适应、掌握。慢慢改变,今天我们不仅会玩啦,而且比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玩的溜。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痛苦,我们苦尽甘来了。
小时候每每读到这段历史我不禁扼腕叹息,痛恨当时的决策者为何不奋发图强、力挽狂澜,只是等着一次次被人家拖着进入了如今的世界。时过境迁我们已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并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今的地位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放下心理包袱,去细细体味成长过程中痛苦,用更加积极客观的心态去审视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屈辱的过去,总结我们当时有现在依然存在的不足,查清症状方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只有积极才能进步,请放下沉重的心里负担着眼于当下才,我们会发现世界有会让你痛苦,更会带给不一样的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