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恶》这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著作,他以“例举”的方式,对“恶”作了根本性的思考,说明了恶的存在有其有利的一面,不是简单杜绝就可以了事那么简单。启发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面对孩子的“恶”做出合适的回应。
那么我们认为的“恶”,真的是“恶”吗?我从书中看到了两个层次的恶,一种是因为价值观不同,而对孩子不同性格做出的偏向性的判断。比如在日本,一个遭大家嫌弃的人,到美国反倒可以得到好的评价;人人夸奖的天真淳朴的乖孩子,到了美国又被认为是没有个性。这种恶只是不社会环境不同下不同的价值取向,没有统一的定论。还有一种恶,是根源性的恶,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是我们内心那个小恶魔在耳边悄悄地蛊惑你任性地做一些事情,直至过了分寸,产生了无法挽回的破坏性。这种恶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可是如果不加以控制,不知道分寸,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在我们说一个孩子是坏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坏,到底是以什么标准在做判定的。
我个人认为孩子生下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他的好与坏,都是环境及后天的教育造成的。就算是根源性的恶,也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点点欲念,重点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体验到深度的根源恶,有没有人告诉他,超出了分寸的欲念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有没有人正确地引导这点欲念。
《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提到过,“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仔细观察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发现,为了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们通常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孩子的目的是想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他们的行为,在错误目的的指引下,会出现偏差。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 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 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 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 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你问他为什么要做出不良行为时,他们会说不知道,或给出一些其他的借口。如果我们大人也不知道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抱着这四种错误观念的话,我们就会对孩子失望,甚至认为孩子是“恶”的。事实上,只要知道了这些不良行为所对应的错误目的,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鼓励性的回应,来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消除不良行为。
最后,以《孩子与恶》中的一句话,做为结尾,与大家共勉。
面对恶,如果大人的忍耐力更强一些,孩子就会活得更加生机勃勃,能够跟大人们一起品尝情感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