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死亡”是个很沉重的字眼,不想听也不愿听到这两个字。因为一旦这两个字眼出现,就意味着永远的告别。
直到我看到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的一段话。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与你有关。
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在我们潮汕地区,祭拜祖先是一个很庄重严肃的活动。在先祖忌日或传统节日,我们都会在家中准备丰富的忌品祭拜祖先。如果是在重阳节这样特殊的节日,有些村子还会打开祠堂,全村的人一起到祠堂祭拜祖先。
以前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祭拜活动那么多呢?为什么大人们都这么虔诚祭拜呢?他们经常记不住很多事情,但祭祖的日子却像刻在骨子里那么深刻。只要时间快到了,他们就会在唠家常的时候提及要准备做什么粿来祭祖,要早点准备香料,免得到时手忙脚乱地忘了。
现在才明白啊,祭祖是我们在用一种仪式来铭记我们的祖先。这个活动是在提醒子孙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先,不要忘了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潮汕地区这么注重祭拜祖先的原因。
对我们来说,虽然他们已经死去了,但他们的灵魂依然与我们同在,我们相信,死去的人儿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的,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他们,但他们会在另一个世界默默注视着我们。
胡雯媛老师说:“逝者不是在逝者的记忆里活着,而是在你的记忆里活着。有一天他的灵魂会跟着你,在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里面,一路山也迢迢,水也迢迢,一路跨越山海,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死亡只是把逝者定格在那个时间,只要我们依然记得他们,那么他们就没有消失。我们在不断前进,他们也跟随着我们的记忆一直存活在这个世界。
提起笔写下这篇文章,我一直删删减减,心里五味杂陈,“死亡”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在亲眼目睹亲人相继去世,有过一段时间我一直陷入一个死胡同,今天也算是和自己的一个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