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
平时我不能仅从自己角度思考,还要从他人的角度,看他人是否可以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
2. 我之前是怎么想(做)的?
填写报销单时,我需要买的是集气装置,结果把摘要填写成了购买实验室用品,模糊不清,这就导致老师对我具体报销的是什么产生了疑问。
3. 我之前想(做)的怎么样?
我之前是从自己角度出发,因为我知道报销的具体内容,所以就想当然以为老师也知道。但即使老师知道,财务也会有疑问,若不是老师提醒及时更正,在之后的报销中可能会有更大的麻烦。考虑不周全将导致之后花费更多时间去弥补。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觉得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觉得别人都能理解自己,却忽略了自己其实并没有表达清楚,怎么能要求别人理解呢?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
在填报销单时,我应该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考虑是否说清楚了,多想一想别人是否能理解,而不应该模棱两可,让人疑惑。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我的意图,尤其是在我没有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被别人理解。
5. 我是如何应用这一知识点的?
在平时,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想一想“他觉得”,而不要只是想到“我觉得”。要想让别人懂自己的意图,要在说出口前换位思考一下,想一想对方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尽量说清楚。
6. 我用得怎么样?
平时还是忽略了别人。第五问情景设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他人”是一个指代不明的词,这种词是放在每一篇五问反思里都可以用的词,并不能突出我这篇五问反思的目的。
因为在这个五问反思中,这里的“他人”分为很多种:一种是对我所要阐述的事情一无所知的,另一种是对我所要表达的东西一知半解的,还有一些是别的情况。就像那天开组会时,对于老师和研二的同学来说,他们对我的实验是了解很多的,而新来的师弟师妹对我的实验甚至是我们组的研究方向一无所知,而我忽略了他们,准备PPT的时候没有考虑他们,没有介绍我的实验。
在回答第五问时应该给我的假设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想起它。或者多加一些限定词,缩小应用范围,这样可以更加精准地对接实际生活,在平时更容易应用。
(新增326字,用时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