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了点事情,写了这些文字
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孩子也各有各的幸福。
我今天想讲幸福的孩子和爸爸的事情。
我朋友圈曾经有一张照片,学生的爸爸做鬼脸和女儿的自拍,文字是这样的“我爸说让我把图P一下再发,把他的眼整大点,把我的大脸整小点。妈,他真是我亲爸?”
幸福的情侣撒狗粮,幸福的女儿晒爸爸。
有一次,我去德克士吃饭。旁边坐了一家三口。显然,饭点多了,剩下的不怎么吃得完。然后,这个爸爸就像小孩子一样开始捣腾了,他把巧克力奶茶倒在了巧克力圣代里,然后搅了两下用勺子舀了一口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这样整好好吃!”然后还硬要喂女儿和妈妈吃。
爸爸保持童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有一个学生早恋了,于是,爸爸找女儿谈话“你个女孩儿,别恋爱太早,我好不容易把你养这么大,你让我多疼你几年,要不然我会吃醋的。”
一贯正确的父母,和懂得示弱的父母,谁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更近?
“老爸,我得和你谈谈,你知道你的生活状态下降得很厉害吗?我跟焦虑啊。”
“焦虑?我只是喜欢玩《王者》,你先吃饭去。”
“做大人真是好,把孩子气个半死也不用挨打。”
学生的妈妈给我讲这段的时候差点乐出声。
过了一段时间,大概是不到两个月,爸爸再也不用玩这款游戏了,因为上初二的孩子觉得网络游戏很无聊。
我们说的话孩子不听,也许是因为我们太相信说,忽略了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好爸爸是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唯一的女儿钱媛在生命最后的日子回忆三个人的生活时写到:
爸爸是她的朋友,他们一起疯,一起玩,钱钟书经常在她的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小丑。给她取一堆的外号,反而让她很有成就感。她读书的时候耍小聪敏,用之前写过的作业对付爸爸让练习的字。钱钟书知道后很严厉地训斥了女儿,撕了她的书,告诫她这是品格问题,跟女儿说,以后不会再教她学习。后面就真的没有再教,而是由妈妈继续陪伴女儿学习。
我给你爱,但也绝不姑息你的错。
钱钟书给女儿心底铺就厚厚的幸福,有原则性错误也决不放纵。单就对女儿的惩罚,说不再教就真的不教这件事就甩了我们都少条街。
我们最常说的话之一“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做得到吗?小孩子的分辨力也知道我们做不到。如果换成“显然你并没有重视我的建议,在这件事上我不会再帮你。”应该更可信,也更好执行吧。
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主观世界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善恶,能分辨什么是对错。我们在训孩子的时候,有时会被呛得哑口无声,只能说一句“等你长到我这个岁数就懂了”
这也许因为我们也是到这个岁数才懂的。
孩子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期,懂得了很多道理,行为还是会出现偏差。主观世界的很多对错美丑善恶更像是他们头脑里远处的风景,它存在于那里却并不清晰。
孩子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沟,需要一种叫做经历的东西把这条沟填满,让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去融合。孩子掉到沟里去,叫挫折,爬出来,叫成长。
经历这个东西,不能传授,只能体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平时谁会把它当回事儿啊。对这句话体会最深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濒死的人,一种是已经浪费了大把时间,却发现自己一事无成的人。
几年前的一个学生,特别喜欢网络游戏。有一次,和她聊天,我问,你花那么多时间玩网游不觉得宝贵的青春浪费了吗?她回答我,年轻任性啊。
这个学生和我私交很好,她的回答虽然简短,但我知道,这是她的想法。
而且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当蠢,潜台词是“玩网游太浪费时间了,你这样是不对的”这是评判,不是讨论,对方当然没有谈下去的兴趣,回答必然简短。
青春宝贵,青春短暂,青春溜走就再也回不来,我们挥霍青春,我们不去想它有多短,它回不回的来,我们对这件事有深深地体会时,青春已经不再,知道和领悟到中间隔着经历,这不就是我们的常态吗?
即便如此,我们也总该做点什么,让孩子们别辜负了岁月。我想,我们该做的这件事是滋养。我们把爱给到孩子,让孩子的心底生出幸福和勇气。
这种爱不是,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你得优秀,我不开心,我辛苦,都是因为你。这样做的本质是让孩子背着你走,他欠了你的,他得用你期待的报答。虽然你的期待也只是他能幸福。他不幸福,他就欠你的。这太沉重,他走不快。
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把我们和孩子的生命独立开来,我很快乐,我把我的快乐传递给你,我们的生命彼此支持,但不绑缚。
在面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那条沟时,他掉进里面,发现这个世界和他期待的不一样,他破碎坍塌的时候,我们给他的滋养让他还有勇气和力量,捡起那个让他破碎的东西,审视它,融合它,然后去重建。
钱钟书夫妇酷爱读书,媛媛头从小看到最多的情景应该就是父母读书。于是钱媛在还不会说话时就翻书,用拇指和食指夹住书页,翻过去。杨绛说,那样子像极了爸爸。
这种浸润,力量强大。一个具有滋养能力的爸爸,大多也会有一个平和温润的妻子,它造就出相互滋养的家庭。
饿了找妈,累了回家,不用害怕,还有老爸。这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