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个故事吧,背景在春秋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而故事的主角是宋国国君宋襄公。
姑且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山中无老虎,猴子欲称霸王”。
之所以用“欲”字,是因为宋襄公并没能称霸天下,反而成为后人笑柄,更是因此丧命,具体如何,我们往下细说。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王、楚庄王。
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其实春秋时期,真正算得上正统“盟主”,得到周王封赐的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其他诸侯在号召力上皆不如他们。而宋襄公更加没有完成霸业,除宋襄公外,以上诸侯国皆是春秋时期的大国,只有宋国在当时只是小国,放一张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布,找找宋国在哪里。
宋国夹在一堆小国之间,充其量算是小国中的大国。
东周时期,周天子势微,诸侯强大,各国之间相互征伐,争霸天下,当时第一任霸王是齐国国君齐桓公。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霸主地位摇摇欲坠,走向终结。
齐桓公逝世以后,齐国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互相攻打,公子昭虽然是太子,但是败北,公子无亏即位,公子昭就跑到宋国寻求宋襄公的帮助。
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遵守诺言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发通知到各国,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诸侯都爱理不理。
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派了一些人马来,宋襄公率领四国军队向齐国进发,帮助公子昭夺回齐国,开始在诸侯中小有名气。
自此之后,宋襄公就开始膨胀了。
齐桓公死后,春秋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
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然而宋襄公此时已经满心满眼只有自己所幻想的宏图霸业。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上首次会和诸侯,就直接以盟主自居,引起当时的齐昭公和楚成王不满,随后又自说自话的要在秋天再举行一次诸侯会盟。
安全搞不清自己和宋国有几斤几两。
秋季,宋襄公在盂地再次会和诸侯,大臣目夷劝他要带兵防备楚国人,毕竟在当时楚国被称为“蛮夷之邦”,目夷觉得楚成王会不讲信用。
宋襄公就跟目夷大谈仁义,中原诸侯还会遵守一点周礼,楚国在当时被称为“蛮夷之地”,谁跟你讲仁义。
果不其然,在诸侯会盟的时候,楚成王决定要好好羞辱宋襄公,直接把宋襄公拘押了,楚成王欲拘押宋襄公去攻打宋国。
称霸不成反而沦为阶下囚,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直到同年冬季,楚成王在薄与诸侯会盟,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宋襄公回国后,还是对称霸诸侯的事情不死心,听闻郑国要支持楚王做霸主,直接发兵攻打郑国,大臣相劝,忠言逆言,宋襄公还是一意孤行。
小弟郑国被打了求救,楚王肯定要来救的,不然如何立信与诸侯,怎么有资格去争霸天下哪!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使用了一招“围魏救赵”的计谋,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
宋襄公担心老巢没了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
泓水之战,便是宋襄公霸业破碎之地,打仗的人都知道兵贵神速,更要出其不意。宋襄公反其道而行,他要等楚军度过泓水,排好军阵,才开始打。大臣劝他,他说:打仗也要讲仁义。
宋军失去先机,被楚军打的节节败退,宋襄公负伤逃跑,宋国大臣怪宋襄公不听劝告,宋襄公说道:就算国家要被灭掉,也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此战之后,宋国元气大伤,宋襄公也不再心心念念要称霸春秋。
公元前637年夏,宋襄公旧伤发作,不治身亡,葬于襄邑城中东北行宫内 。儿子王臣即位,是为宋成公。
宋襄公妄图以小国之地称霸天下,真可谓无知者无畏。
在当时就算齐国丢失霸主地位,实力也比宋国强,更何况楚国也在一旁虎视眈眈,一个楚成王就够宋襄公喝一壶。
宋襄公满嘴空谈仁义,自古以来,有哪个成就霸业的王者,跟敌人讲仁义道德,讲礼数?在生死存亡之战中讲仁义?春秋霸主可不是靠“仁义”二字就可以胜任。何不学学刘邦,讲仁义是美德,然而还是得看身处何种境地,哪个时代。
虽然历史上有史学家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其实,宋襄公和宋国并没有称霸诸侯的实力,最鼎盛的时候也没有得到春秋其他大国的承认,只是一些小国追随他。
有些事情还是量力而行的好,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否则只能自取其辱,宋襄公能力跟不上野心,妄图称霸诸侯,到头来不过徒增笑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