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纠结于生命的无意义,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的。
对于“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渴望,驱使我做了非常多、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尝试。
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我已经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生命给我的回报是超出我所想象的丰厚。
在此,把我的经验分享给你,祝你也能成为你自己。
首先,有四个常见的误区。
Chapter 1
很多人对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理解是:
在这个世界的某一端,存在着一件独属于他的事情在等着他。
所以,他只需要不断地在外部世界去寻找,并直至找到这个答案就可以了。
Chapter 2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或者不愿面对自己的真实动机:
他之所以口口声声宣称,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实只是对于他当下生活的逃避。
Chapter 3
他们认为,只要找到那个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万事大吉了。
他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幻觉:只要找到了这件事 ——
他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他就能拥有热情,
就能不再懒惰、不再晚起、不再拖延。
Chapter 4
很多人在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件事时,他们往往会盘算:这件事是否辛苦?
是否能让他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能带给他怎样的收益?
之后,再“决定”自己要不要喜欢这件事。
这四个误区的影响深远。
不过,有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东西需要摸清:
你为什么会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你有没有发现,不同的人对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件事,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你听过很多人抱怨:我现在做的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但是 ——有些人会因为所做的事不喜欢,就产生强烈的抗拒,并天天盘算着辞职;
有些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自己并不喜欢,但他对此麻木、得过且过;有些人根本就不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些人做着他一开始不喜欢的工作,后来却逐渐喜欢上了;还有些人,一直渴望做某件事情,但真有机会了,反而没多久就索然无味了。你可能认为:这辈子,如果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枉活一生。
所以,当你在没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你就会很痛苦。而你父亲可能对你说:狗屁!什么“做想做的事”?能赚钱才是王道!你不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做你想做的事?信不信会饿死你?
重点不在于:你和你父亲的观点,谁是正确的。而是:为什么你会因为“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万分痛苦,但你的父亲却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呢?你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这很重要。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人和人是不同的。没错,你可能也早就知道了“人和人是不同”的。你觉得我给你的这个答案,没有丝毫出彩之处。但“人和人是不同的”这句话背后的内涵是:
你和别人不一样,
所以,
别人的经验于你而言,
没有意义。
你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你只应该做你自己。
别人的成功、喜好、评判标准等等,都和你没有丝毫的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你而言,“了解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想在一个小城市里过安逸的生活,那么,当听从鸡汤和他人的劝慰、在大城市打拼时,你是很痛苦的。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是一个很容易记仇的人,那么,当你强迫自己宽容别人时,你一定会不舒服。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是喜欢安静地画画,那当你拼命赚钱时,这又能给你带来多少发自内心的快乐呢?
但问题是:你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被周围的人和社会洗脑了。他们告诉你 ——“你要努力!”
“你有钱了就会快乐了”
“你能出国的话,别人都会羡慕你”
......你相信了“别人”所说的这些,
并认为你就“应该”去追求这些东西,
你也“以为”你得到这些的话你就能快乐了。
因为,别人都在追求这些东西,
所以,你也应该去追求这些。
但事实上,你和别人不一样。
你只是从始至终都在被周围的人“压迫”和“忽悠”,被他们的语言和暗示蛊惑。
你害怕被大家抛弃,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开始追求那些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去追求”的东西。
你以为当你考上好大学之后你会很开心,但是你没有。
你以为当你嫁给一个多金温柔的好老公时你会开心,但你反而感觉很空虚。
你以为当你赢得很多人的关注和认可时你就会满足,但这种满足却好像永远无法被填满。
Yes,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乐,而你父亲看重的是“赚到很多金钱”的世俗意义一样:
你们只是各自看重的东西不同。这无所谓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的选择更好或更坏。
这只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和喜好。
仅此而已。
但问题在于:
所有人都在试图,令别人变得和他自己一样。
你父亲看重金钱的世俗意义,他就想让你努力赚钱。
老师看重学习的意义,他就想让你努力学习。
也许等你为人父母时,你也会给你的孩子说:学画画多好啊,妈妈给你报个班吧!
但是赚了钱会开心的,是你父亲,
学习好了会开心的,是老师,
画画学好了会开心的,是你。
这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阉割和压制的过程。
如果我们没有在“做自己”,那么 ——
无论别人眼中的你多么成功、多么优秀
—— 你都会感觉到很不舒服。
几乎所有人从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家长、老师等人压制和操控着。
他们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所以,他们只会从大人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吓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剥夺孩子自由选择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所以,几乎从一出生到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在“做自己”。
父母和外界环境的压制剥夺了我们“自由探索”的机会。
Q : 一个能够“做自己”的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A : 他从小有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觉醒”。
他基于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这逐渐成为他的兴趣。
对兴趣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这就内化为了他的理想或目标。
因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所以,他会孜孜不倦的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广度,钻研这个世界的深度。
他会充分的信任自己的感觉。
最终,他将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激情、创造力的人。
绕回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那四个误区。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在外部世界像找寻宝藏似的发掘的过程,而是一种对于自身天性的发展。
假如你抱着一种“寻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态度去寻找的话,那么,往往你是无法得到结果的。
因为,答案并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于一个工作、一次旅游、一次辞职。
真正的答案在你心中。
并且,你是否喜欢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决定的。
你认为:
做这件事情很有前途
选择了这个职业会让你活得很光鲜
然后,就想把它设立为自己的终生目标,然后逼迫自己去为此奋斗。
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不会过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但有些人就一定得在“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时才能开心。
如果你开始看了这篇文章,并且还看到了现在,那么,你很可能是属于后者。
这也就意味着 ——
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你的内心是不会停歇下来的。
你骗不了你自己。
你也没办法用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好的理由”说服自己。
“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
这很可能意味着 ——
这是你对自己发出的一个信号。
因为你常年被压制,永远都在被他人的要求与期待牵着走;
所有的生活,都是被动参与,而非你主动创造。
并且,你还在日复一日地追求别人洗脑给你的“金钱、好工作、好老公、买车、买房”等这些对于你的「真我」而言无聊透顶的东西。
你的内心一直在试图提醒你: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但是你呢?你在做什么?
你从来没胆量从这些、你已经习惯了的生活中,逃离出来。
你害怕别人看不起你。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寻内心想要的,就会流落街头。
你害怕自己会失去现在你所拥有的。
你害怕父母会严厉地阻止你并对你生气。
你可能在想:
一边做着一份不喜欢但是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一边慢慢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
先攒着钱,等钱赚够了,就去尝试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找寻一个又一个折中的办法。
NO!这些是不可能的。
你会发现:
在做那些你不喜欢的工作时,无聊的琐碎会吞没你,令你根本没时间去探索自己。
你的钱永远攒不够,或者钱攒够了、你也不敢去迈出那一步。
折中的办法并没有用,你还是处于父母的掌控之中。
令你活得不自在的,根本不是这些外在生活对你的压迫,而是你的恐惧。
只要恐惧存在一天,它就会压迫你。
当你害怕失去由那个“外在的你”所建筑的一切,
你就会不敢释放“内在的你”。
而这是任何「折中」办法都不能解决的。
因为,“外在的你”和“内在的你”本不兼容。
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话,你也不会想去寻找“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有一句台词:
自我成长就和手淫一样,仅是自我安慰。
只有全部毁掉,才能重新开始。
你要明白,你现在所有的思维模式,都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和他人塑造的。
所以,你在探索世界、看待问题时,总会不由自主的以那种功利性的思维去衡量。
如果你还是“环境塑造”的那个「外在你」,无论你怎样尝试和寻找,你都不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就像:你喜欢一个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于经济原因嫁给了一个多金的男人,最后你一定会忍不住和这个男人离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有前途还是没前途
能赚钱还是不能赚钱
这些对于你而言,根本不重要。
你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
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 ——“怎样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许,比起紧抓着从外界寻来的念头,静下心来逐渐「成为你自己」会更重要一些。
重要的不在于: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喜欢的。
最根本的在于:你的心态。
当你感觉“你不是在做自己”时,即便你做着一件你以往很喜欢的事,你还是会烦躁不安。你无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当你在“做你自己”时,也就无所谓什么事情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了。
因为,这一切都是你主动的选择。
那么我们要如何逐渐的「成为自己」呢?
通常来讲,有两个步骤:
Step 1: 修通阻碍
Step 2: 自由探索
这两个步骤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这意味着,你要开始将那些所有阻碍你“做自己”的东西都清除掉。
我们可以假设在你的精神层面存在着两个你,一个是你的「真我」,一个是你的「社会我」。(当然事实上这种假设是不存在,也不严谨的,“真我”这种说法也可能将你带入一定的误区,令你认为“真我”就和那个外在的你喜欢做的事情一样,只要去寻找到它就可以了。但绝对不是这样,这个比喻只是为了方便你去理解。)
你的「社会我」往往为了生存或者旧有的观念,做出了很多的违背你本心的事情,比如:
你为了未来的生活而选择了一份高收益的金融工作,但实际上,你想成为一名作家。
你很想辞职好好的休息一段时间,但你怕自己辞了职就很难再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了。
这二者的冲突,往往令我们痛苦不堪。
修通阻碍就意味着,你要解决这两者的冲突。
即,你的「社会我」和「真我」开始整合,并且,是前者为后者服务。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作家,在一边工作的同时,一边在业余时间去写作会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如果你想辞职休养,那么等你做清楚了预算,攒够了钱之后再辞职会更为妥帖。
听起来,这和前文所说的“由于恐惧而不敢去做决定”矛盾了。
事实上,这完全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你“因为不敢冒险,所以不敢辞职,而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这和你“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虽然从表面看,做法都是一样的,但对你而言,却有本质的不同。
这两者的区别,其实你心里清楚得宛如明镜。
你很清楚,你做出一个决定,是因为“对某些束缚的恐惧”,还是“在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做出的最好选择”。
不过,由于很多人并没有幸运到像例子中那个“从事金融行业还有一个自己的兴趣是写作的人”一样,他们往往连一个真正的兴趣都没有。
所以,你需要“自由探索”。
去完成你在童年时未能完成的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你对未知的好奇。
归根结底,你要做的事情是:
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做出尝试,探索世界。
是的,听起来都是很虚的词。
但是,你有试着在一张纸上记录你的想法和行为,试着分析这是你的「社会我」还是「真我」吗?
没有人知道,你做出一个选择是“主动地追求”还是“被动的逃避”。
我们不清楚,你在有些时候所谓的“顿悟”是真的想通了、还是只是在自我欺骗。
谁能够了解,你做出了一个决定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
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
我又能为你做什么呢?
—— 不过是告诉你:
这一切都要你自己为了你自己去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