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都在坚持早起50分钟,把早起的时间只用来了做一件事上,那就是看心理咨询的书籍,看的这本书叫《登天的感觉》,这本书是去年心理学老师推荐给我的,本是让我们当做趣味性来阅读建立起对心理咨询的感性认知,因要准备考试,自己看了2个案例后就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了,后来因为过大年之前,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一次总结,发现自己总是不断的去学,看完或学完一样东西就丢在一边,再也不去复盘整理,导致自己在5年的时间里都是越学越迷茫,后来找到了迷茫的原因,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觉得学完就扔的方法是不可取得,于是决定把去年学的2个领域的知识每天分别用半小时的时间来复盘,起一个巩固作用,也为掌握得更彻底。
坚持了一个星期的早起来看《登天的感觉》,使我明白了心理咨询不是为来访者出谋划策,不是为他们做决定,对于他们来咨询的关于自身的困惑,是给予启发,通过咨询技巧不断的启发他,随着与他谈话程度的加深,不断的追寻问题的根本原因,透过现象发现藏在潜意识的问题,比如说在童年期时造成的伤害,比如此次矛盾的原因是否与以往经历相似,才造成此次的心理咨询难以进展下去……
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反移情状态,可能在咨询过程中触碰到别人让他感到愤怒的想法和行为,她会把这种宣泄情绪移情到心理咨询师身上,在此时,心理咨询师不能像生活中那样当面直指这件事跟我又没有什么关系,你不用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发泄在我身上,你能所给予的只能是理解与共情,这时你不能又不快的情绪,只能随着来访者情绪的宣泄在追寻造成这种情绪的最根本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此次咨询最想要解决问题的本质原因,我想这样的隐忍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做不到的,但在咨询中需要给予来访者理解,并在必要时不断的验证自己是否共情。
如果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了依赖,在问题解决后不舍结束咨询,并有意无意询问咨询师私人生活的信息,每次来咨询师刻意打扮自己,并提出邀约,这种情况需要妥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来访者及心理咨询师产生负面影响。咨询师需要把来访者对自己产生的特别情感转化成她处理以后生活中的能力,是把在咨询过程中学到的合理认知方法用来处理以后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上,这才是心理咨询的高境界,心理咨询的初衷是助人自助。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只能保持咨访关系,在为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期间,不能与来访者产生除心理咨询外的练习,比如一起聚会,这样会使咨询师对来访者不能持客观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会影响对来访者本人的看法,这样就达不到切合实际的看法,会影响咨询效果。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因为太急切的想要解决此次前来的问题,想要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结果,当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连篇累牍时,咨询师只是不断的在那点头,倾听你的诉说,在最初并不给你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不急着去改变你对这件事的不合理认知。面对这种情况时有的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阻抗情绪,认为自己来做咨询,心理咨询师居然不给任何意见,只是在那听,觉得这样的咨询有什么用,会对咨询师造成极大的不满。其实对来访者做的第一次咨询的目的是为了采集基本信息,了解来访者前来咨询的目的,但有时随着咨询过程的进展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造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不是最初了解到的,还存在更深入的原因。还有的时候来访者在最初说出要咨询的问题并不是这次来咨询的最主要问题,因为在最初咨访者之间还没有建立友好的咨询关系,来访者开始只说一些比较表面的问题,并不愿意在最初就透露出最中心的问题。除了以上的原因及其他还未提及的原因,咨询师一般不会在还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的因果时是不会断章取义给予建议或启发的,当经过几次的心理咨询后心理咨询师理清了几条关键线索,才会根据收集到的确切信息,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来启发引导来访者,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经过来访者自己对问题的反思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把形成正确的这种正确认知带到自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在合理情绪疗法中,A代表事件,B代表认知,C代表行为,造成心理困惑的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这件事情的不合理认知,当通过咨询纠正了不合理认知,那么现实中的问题也就不会实行不合理的行为了。合理情绪疗法只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除此以外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罗杰斯的“来询者中心疗法”等,心理咨询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也是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因为喜爱,所以才想要去学习,去了解,感谢心理咨询,为我的人生开启了另一扇明亮的大门,除了对此热爱还不够,还需要投资,付出时间与心思,采取行动形成结果思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