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所在的小学在一个偏远乡村,革命老区,属于省级贫困村,全村六七百口人。学校很小,只有五十多名学生,全镇类似的规模还有四所学校。全县呢?我不知道,大概有五六十所吧。
一年级只有四名学生,五年之后呢?我不知道,很可能只剩下一两个也未可知。村子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一群人。有人说,二孩政策放开了,人数会慢慢多起来。
村子里,年轻的一代人都在想方设法到县城或者乡镇去,买房子成了相亲谈对象的前提条件。没有房子,不论小伙子条件怎么优秀,哪怕是貌比潘安,女方家是不会同意见面。所以,家有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四处筹款买房。买了新房,谁会还住在村里呢?
可能,要不了十年,小学会不足二十人,10个,8个……或者更少。
我在想靠教学质量提高,能不能留住学生,留住家长呢?似乎答案显而易见,留住学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未来的乡村小学命运如何呢?学校可能还要搞复式班,一个教学点可能只有三两个老师,又回到我小时候的状况。
城镇化加速了乡村小学的衰亡,乡村的孩子玩伴会越来越少。我的眼前出现了如下的画面:空旷的校园,孤零零的七八个个孩子在跳皮筋,蹦弹球,头发花白,年迈的老教师(可能就是我)靠在墙角晒太阳,风呼啦呼啦的吹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