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很多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就偷偷拿走或直接抢过来,据为己有。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物权意识不清晰的表现。物权,就是物品所有人对自己的物品享有占有和保护的权利。
孩子的物权意识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0—1岁,这个阶段的小宝宝较少有物权意识,特别爱分享
1-2岁,物权萌芽初步诞生,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对“你的”和“我的”还不能分得太清楚,只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伸手去拿;
2—3岁,真正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在物权意识敏感期,孩子处于前道德阶段,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忽视了物权意识,孩子强烈想要保护的东西硬要孩子分享,当孩子拿走属于别人的物品觉得孩子还小无所谓。
物权意识缺失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1、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讨好型人格。这种人的性格特点是一味地讨好别人却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不敢表露坏情绪,借给别人钱也不敢要求别人还……
这种无原则的善良,以取悦别人为目的而委屈自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时候的物权意识敏感期没有安全度过。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好东西要分享,要懂得谦让,万事首先为别人着想。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不断弱化自己的需求,一生都在委曲求全。
2、孩子养成了霸道自私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都是一家人的宝贝,大人们总想着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好吃的东西,总是不舍得吃全部让给孩子,长辈的私人物品只要孩子喜欢也直接送给孩子。在孩子的心里,爸爸妈妈的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的也是自己的。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认为一切都归他支配,慢慢养成霸道自私的性格。
3、物权边界不清,小偷变大偷
很多在成年后有偷窃行为的人都是从小时候的小偷小摸开始的。在孩子幼年时期,家长不注意物权意识的培养,孩子喜欢别人的玩具就帮他拿过来,孩子在学校拿回同学的东西不仅不及时制止还纵容包庇。这样的孩子对物权边界不清,慢慢地由小偷变成大偷。
家长要正确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一岁之前的孩子,没有物权意识的概念,在一至三岁物权意识会慢慢形成,会霸占着自己喜欢的东西。
三岁到五岁之间的孩子,已经有了物权意识,有了分享的概念。
在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1、尊重孩子,不要强迫分享,除非孩子愿意。
2、教育孩子分清借与偷概念,不要抢夺属于别人的物品,尊重别人的物权。古语道“不告而取谓之盗”,要告诉孩子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是偷盗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意识到这是错误的。
3、日常生活点滴中培养物权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收纳物品时多使用“我的”、“你的”这样的词,给孩子强调物品的所有权。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从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并让良好的品行习惯伴随孩子一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成为一个有界限感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