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三国心术榜——解读三国里的厚黑心术》
贾诩,人称毒士,三国中算无遗策者。以一条毒计起家,祸害天下,最终却位至三公,福禄寿三全而终。
算无遗策,又何以竟成为毒士?坑害了几十万人,并害了整个天下的贾诩,又何以竟能位至三公而善终?
贾诩身上充满了诸多谜一样的传奇,在此一一道来。
说起聪明到万中无一的贾诩之所以成为毒士,却先不说贾诩,而要从大司徒王允犯的一个错误说起。
王允终于除掉了董卓,迎来了胜利。京城上下都在大肆庆祝,好似过节,王允作为胜利的领袖,大犒军士,召百官饮宴。
且慢,每份胜利都有个小尾巴,这么急着庆祝真的好吗?岂不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张灯结彩人山人海的时候,小尾巴出现了。一个人在哭,并且哭的地方有些奇怪——伏在董卓的尸首上。
有人报告王允,王允命武士擒来。百官一看那人,都惊讶无比,原来哭的不是别人,正是侍中蔡邕,天下名士。王允大怒:“这是人人都该庆贺的日子,你不为国家高兴,反为逆贼痛哭,你有什么好说的?”
蔡邕的回答不合道理却又有那么点情理,他说:“我也知道董卓是逆贼,只是他对我有过很深的知遇之恩,我一时没能忍住伤悲。我自知罪大,愿意赎罪。”
王允并没有因为蔡邕的多愁善感而原谅他,哪怕他拥有旷世逸才,名重天下,哪怕有众多惜才的大臣为他求情。蔡邕被关进监狱,继而缢死。
蔡邕只是个小角色,于大局无足轻重,但却反映出大问题,即每个人都有利益集团。蔡邕为什么哭呢?因为董卓对他好过。董卓诚然很坏,但在收买人心上却很有一套,连蔡邕这样明白事理的人都忍不住兔死狐悲,何况利益集团的其他人呢?王允现在不过是擒贼先擒王,但扫清董卓的利益集团了吗?
王允自信满满,此刻处于人生巅峰的他,对这件事也不假思索:那也是小问题!
的确,从实力对比上来说,王允简直稳操胜券。他掌握了朝廷的名义,而且这个名义是被大家所接受认可的;因为诛除了董卓,拥有超高的人气,获得民心的支持;坐镇长安这座城池,虽然比不上洛阳,也还坚固;掌握了朝廷装备精良的军队,同时拥有从董卓的郿坞查抄出来的巨额财富与粮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钱粮,无一不备。再加上天下第一猛将吕布。而他的对手,不过是董卓手下的几支残余势力——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及其手下四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而已。地盘没有,人心涣散,粮草不足,要什么没什么,而且群龙无首,拿什么跟自己斗?
十八路诸侯都没能解决掉的董卓在我手里解决了,一点穷寇,算什么?!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获知董卓死讯,仓皇逃到了陕西,手下只有几千人马。自知实力不济,惶惶不可终日,实在没有别的路走,只好求饶,派使者到长安求赦。
王允说:“助纣为虐的就是他们四人。现在虽大赦天下,独不赦他们四人!”
连环计中那个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王司徒不见了,如今的王司徒俨然以胜利者自居,冲天豪气,“我花开后百花杀”。人哪,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翘尾巴。王司徒,您还没胜呢!就好比世界杯,虽然已经4比0领先,但看看表,还有几分钟才吹终场哨呢,您这么早就眼睛望到天上去真的好吗?
使者带回了消息,四人都绝望了。李傕这时显示出他一贯的尿性,说:“咱们分行李吧!分完行李各自逃生。”(“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他后来和郭汜把朝廷的行李都分了,一个分得了天子,一个分得了百官,深得猪八戒的精髓。
其他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王允似乎变成了斗战胜佛孙悟空——“我还没用力,你却倒下了!”已经赢了。
这时,旁边一个谋士站了出来,斩截地说:“万万不可,逃生只有死路一条!何况,我们还没败呢!”
此前,此人籍籍无名、毫不起眼。从此刻开始,一个绝世天才就此横空出世。
他后来可以自负地说:“我一生算无遗策。即使我未能助我的君主一统天下,那也只是君主未采纳我的建议。”不,他还是算漏了一次,正是那一次,使他真心地“爱”上了一个人,从此一往情深。
贾诩,凉州武威郡人,和陇西郡的董卓是半个老乡,也就是说,他属于响应董太师号召打到京城去的凉州兵团的一员。但作为这批凉州老乡中最有才能的那个人,他并未受到重用,也没有试图受到重用,没什么特别卖力的表现,只是混到了一个讨虏校尉,在凉州人最出风头的那些日子里,安心地过着不出风头的日子。以贾诩后来对天下大势的洞识及各种层出不穷的奇谋妙算而言,这种默默无闻简直不可思议。这只能说明,他虽属于凉州兵团,但对董卓的做法并不认同,董卓虽一度权势熏天,但他却不认为能成大事。所以他并不急着认主,而是明哲保身,观望天下。
许多汉末的人才,都曾遭遇过生存危机,智计经得住鬼门关的考验才能活下来,才有资格参与更高一轮的角逐。贾诩也并不例外。他年轻的时候,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官,后来因病辞官回家,途中遇到叛乱的氐族人,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捉住。叛贼们手中拿着明晃晃的凶器,接下来一个程序无非是杀人越货。贾诩一介文人,又没有苦练几十年的铁掌水上漂,这下死到临头了。但他毫不惊慌,对叛贼们说:“你们抓到我真是太幸运了,你们发财的日子到了。”对方惊讶而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为什么呢?”是啊,你和那些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不同了。贾诩说:“我是段颎的外孙,你们把我另外藏起来,我家一定会用重金来赎人的。”段颎,是当时的太尉,曾经长期担任边疆的将领,手段凌厉,威名远扬,令当地人闻之色变。
听到这句话,叛贼们脸上的表情立刻由惊讶变成了惊恐。他们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决定放了贾诩。并且还和贾诩订立了盟约,好像眼前这个人才是拿着刀的强人,而自己只是待宰的羔羊,生怕对方打击报复似的。
是叛贼们很好说话吗?那倒不是——其余的几十个人全被杀了。他们只是畏惧段颎的威名罢了,一个更强大的人,可令恶狼变成羔羊。
贾诩真是段颎的外孙吗?也不是。那么为什么只简单一句话,对方这么容易就相信他了呢?只因他撒了一个对方无法拆穿、不得不承认的谎。
首先贾诩很能洞识对方的死穴——对方闻之色变、不敢触碰的禁忌是什么——并加以利用,这是无疑义的。但我等庸人即便被告知这一点来撒谎,也无非是说:“我是段颎的外孙,你们要是不放了我,我外公会报复的。”同时忐忑地担心着对方的拆穿。而对方多半会说:“哈哈,你是段颎外孙?我还是他外公呢!你是我碰到的第一百个自称段颎外孙的人了。”然后game over了。因为我们的谎里只冒认了关系,没提供证明,当然令人难以相信。
但贾诩的谎里,却提供了证明。他没有叫对方放了自己,而是让对方去拿赎金,公平交易,诚信无欺。不是段颎的外孙敢叫你去拿赎金么?敢叫你去拿赎金会不是段颎的外孙么?这就是证明。
所以贾诩同时撒了两个谎:一个身份的谎,一个赎金的谎。而用赎金的谎来证明身份的谎,这是一个上了保险的谎上谎。
但是,如果叛贼真的去要赎金怎么办?那不就露馅了吗?这就需要把对方看穿。段颎这样的牛人,即使把金子堆在叛贼的脚下,他们也不敢捡。所以身份的谎也反过来掩饰着赎金的谎,这是一个完美的循环论证,无法拆穿的谎。既然无法拆穿,那么贾诩就坐实了段颎的外孙,就安全了。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去求证。但谁愿意浪费那么多工夫,以及冒扣押段颎外孙的风险来证明这件事?既然玩不起,怎么办呢?只好放了算了。放个人是很小的事,顶多就是被诈了一把,智商受点侮辱,相比于冒险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划算无比。这也是贾诩为对方设计的唯一结果。所以贾诩虽然压根儿没有提出让对方放了自己,对方却乖乖放了他。
当然我认为以叛贼们的智力根本想不到这么深,当他们听到贾诩大方地让他们去要赎金时,已经吓尿了。
智者就是不一样,秀了秀智力,就令一群穷凶极恶的匪徒俯首就范,就可以收别人的智商税。
这是贾诩的灵机一动吗?不是。这是他的基本思维模式。《三国志》评述:权以济事,咸此类也。——随机应变地办成事情,都像这样的情况。
作为一个这么有才能的人,贾诩自然不甘寂寞,于是响应董卓号召,跟着西凉老乡们踏入了京师,观望天下。当董卓权势熏天时,他隐藏着;当西凉老乡们得意狂欢时,他清醒着。如果不能阻止一群人的覆灭,那么只能避免跟他们绑得太紧,一起沉没。果然,董卓的残暴不智引起了天下公愤,最终招致杀身之祸。在董卓之乱上,贾诩是清白的,这是他日后跳槽的资本。
可是,董卓死得太快、太突然了,突然到令贾诩没来得及找好下家。贾诩和李傕等人被困在了陕西,等待着司徒王允的制裁。
他终究还是和西凉军绑在了一起。
王允不肯赦免西凉军的命令,不只打击了西凉军,也损害了贾诩的利益。当李傕提出各自逃生的馊主意后,他明白自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不能再沉默了。
在王允和李傕的合力胡搞下,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贾诩不仅回家的路被堵死,而且立刻会有性命之忧。他明白自己至少面临四重危险:
其一,乱世是盗匪横行的时代,失去了西凉军的庇护,作为一介书生,自己又如何自保呢?曾经面对盗匪的刻骨铭心的经历,让自己发誓,绝不再让那一幕重演,再落入类似的境地。其二,西凉军胡作非为,早把所过之处的百姓都变成了仇人,作为一个西凉人,即便侥幸不碰上盗匪,那些百姓就一定会放过自己吗?其三,解散西凉军,这些失去纪律约束的大兵未必不会秒变盗匪,先来抢一把自己人,谁弱谁遭殃,自己说不定连军营大门都走不出去。其四,即便侥幸躲过这重重危险,凉州仍有千里之遥,沿途没有吃的,如何回得了家?或者不回家,逃往别处,作为一个西凉人,既没建立一点名声、业绩,又没有圈子、人脉,谁会高看自己,重用自己呢?
这一年,贾诩已经四十五岁,你能想象中年失业的凄凉与危机感吗?
何况,贾诩也未必想回家。凉州那地方太荒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既已见过繁华富庶的中原,就不想回去了。当初董卓喊着打到京城去的口号,也算是把他带进了“天下杯”。如今董卓虽挂了,退场了,但显然贾诩还有资格打下去。“各自逃命”?那只是愚蠢者最鄙薄的想法,在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时代,他要建功立业!
贾诩想:为了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王司徒,虽然你的行为很正义,那也只有对不起了。虽然这些武将又蠢又坏,自己跟他们合作的后果将不可估量,那也只有不惜一切了。在这一刻,贾诩变成了一个生存主义者。
大司徒VS小谋士,遥相对弈,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对决。没办法,世事有时就是这么奇妙。明末不就是因为裁撤驿站,大明王朝就和一个小小的驿卒对上了吗?那个驿卒名叫李自成。王允堵死了贾诩的路,和李自成事件如出一辙。得罪了十万人不严重,得罪了那一个就不行,这或者就叫做时也命也。
王允是见过并深知李傕、郭汜等人的,这些人有勇无谋,胡作非为,所以自己并不放在眼里。他以为他们的能耐已经到了尽头。但他若知道真正的对手是那个一直隐藏在角落的天下奇才的话,一定会后悔地猛抽自己一千个耳刮子。
就在李傕说出那个猪八戒式提议后,贾诩说:“不可,难道大家都想送死吗?”大家奇怪地望着他:“逃命就是为了活命啊,怎么是送死呢?”贾诩厉声地说:“弃军单行,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和送死有什么分别?”大家都被震住了,贾诩掌控了全场。从这一刻起,王司徒,请接招吧!
不可否认,王允的智商放在董卓吕布这帮人里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和贾诩比,就相形见绌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要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也是没办法的事。
贾诩心道:王司徒,我来替你重新算一下胜率。首先,朝廷早已无号令天下的实力,如今也不过是拥有长安的一个诸侯,是一只看似强大的纸老虎。其次,兵法云:围师必阙,你却要赶尽杀绝,反其道而行之,把对手逼上绝路的后果将是拼死一搏。这点道理都不懂,足以说明京师没有智力能与我相抗的人。其三,用你的疏忽,正好助我召集一支大军。其四,吕布虽勇而无谋,长安又是新都,并不牢固,一支出其不意的大军突然出现在长安城下,你们一定会反应不及。何况,你们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那就会更加大意。
贾诩说出了自己的计策:“王允不肯赦免大家的做法很愚蠢,我们正好可以借此召集人马,杀回长安,替董卓报仇。成功了,可以奉朝廷之命来征服天下,不成功,再逃命也不迟。”
李傕等问:“怎么召集人马?”
贾诩微微一笑:“散布流言即可。”
王允不肯赦免西凉军的命令,让这些人惊恐疑惧,犹如一盘散沙。但同时,也是一座巨大的火药堆。这是这群人同时存在的两面。
事情就那么发生了。李傕、郭汜等流言,王允不肯赦免西凉军,要尽诛西凉军!瞬间一片骚乱。接着他们又放出第二个大招:不想死的话,跟我杀进长安去,替董太师报仇,并洗劫长安!贪婪,正是另一座火药堆。这些西凉兵,若以董卓的旧部而言,不过游兵散勇,但一说到自保外加劫掠,个个战斗力十足。于是李傕、郭汜等一路向西,部队滚雪球般的越积越大,很快聚焦了十多万人,而长安却犹如在梦中。
按时间计算,从王允诛董卓到长安被攻破不过三十八天时间,减去围攻长安的十天,再减去李傕等人待赦未反的时间,可以说,从聚兵到攻向长安只用了不足半月,甚至可能在十天之内。暴动之速,可谓猝不及防。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王允对身下的一座火药堆懵然不觉。优秀的政治家,是不会睡在火药堆上的。
李傕等人会合了董卓的女婿牛辅(史实与演义有出入,是牛辅先败,李傕等再聚兵),一起往长安杀来。王允听说西凉兵来了,和吕布商议。吕布自信满满地说:“司徒放心,这不过是一群鼠辈,掀不起什么大浪。兵来将挡,容易得很。”王允放心了。
吕布亲自迎战牛辅,牛辅大败。吕布的自信果然不是吹牛,而是由实力书写。
牛辅当夜唤心腹胡赤儿商议:“吕布骁勇,无法抵挡。我们不如瞒了李傕四人,收拾金银珠宝,带三五个亲信一起逃走。”妙!这不就是和李傕一样的主意吗?看来不止英雄所见略同,笨蛋也想到一块。所不同的是,在牛辅说出这个主意时,没有一个贾诩在身边提出反对。
胡赤儿不动声色地说:“好。”
后来发生的事,恰如贾诩预料。当一个在乱世成为一只落单的肥羊时,每个人都会成为且有能力成为猎手。虽然说的是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但这世界上可不是只有亭长,老百姓、散兵、路人甲……乃至你的同伴亲信,都能成为猎手。胡赤儿在路上杀死了牛辅,卷走了他的金银珠宝。这件事还说明,当你有权有势时,别人是你的亲信,但亲近的并不是你的感情义气,而是你的权势而已。
牛人之所以牛,就在于他能预见事情的发展。如果非要一个证明,那么也会有笨蛋来送上这个证明。牛人凤毛麟角,笨蛋却一再重演。可惜李自成不读书,若是肯读点书,读到贾诩这段精妙言论,也不会死在一小股地主武装——大约也就是个亭长带领的——手里。
吕布终于对上了这场争斗的最终对手李傕等人。天下第一猛将,对几个排名进不了前五十的渣渣,加上一批仓促集合的散兵,人数虽多,乌合之众耳,能奈我何?连领头的牛辅都败了,这些人还能掀什么浪?
但真正交起手来,吕布却发现自己被缠住了。这批散兵战斗力居然并不弱,而自己引以为豪的骑兵冲锋能力也被限制住了无法施展。怎么回事?自己从未见过散兵还有什么战斗力的,都是一哄而散,难道自己的眼睛出问题了吗?
能使一批仓促集合的队伍变成一支难缠的部队的人,自然不会是有勇无谋的李傕等人。这是几个遇到困难只想着分行李逃跑,攻下长安后又把一块大好地盘折腾殆尽的人。指望他们有什么谋略、组织能力,就和指望顽石点头一样。所以答案只有一个——贾诩。
一个愚蠢的统帅,能令精兵变乌合之众,比如苻坚。而一个优秀的统帅,却能令新兵蛋子或溃兵变成精锐之师。韩信背水一战,令一群新兵发挥了惊人的战斗力;采石一役,虞永文也以一介书生临时上任统帅,指挥本已面临溃散的宋兵以少敌多大败金兵。所以溃兵的力量也不要低估,只要有优秀的组织者,就能根据实际情况指挥调度,令其变成一支强大的力量。而贾诩正是这样的组织者——虽然隐身李傕等人背后。要知道,他日后可是仅凭张绣的一支不大的部队就成功地与曹操相抗过,不落下风,何况吕布呢?
正当吕布焦头烂额陷入苦战时,后方突然传来消息——长安被围。犹如晴天霹雳!原来自己被阴了,这群鼠辈,不敢和自己正面交战,用一支部队缠住自己,却让另一支部队迂回偷袭长安城下。吕布心中骂了一万遍鼠辈,急忙赶回救援长安。天子无所谓,貂禅还在那儿呢!
纵然吕布赶回守城也无济于事了。十万多人云屯雨集,围打城池,都咬牙切齿地要杀进城去杀死那个不肯赦免自己的人,都满心贪婪地要去劫掠这座富庶的城池。
王允望着城外那些如狼似虎的攻城士兵,痛心疾首。为什么?为什么历经这么多磨难,正义仍战胜不了邪恶?忠臣仍战胜不了乱臣贼子?天理公道何在?社稷颠覆,生灵涂炭,难道就是上天所愿意看见的吗?他的信念崩溃了。
十天后,贼军破城。
吕布带着数百骑突围,在青琐门外叫道:“司徒,我们走!”
王允说:“你走吧!我不走了。我要陪着天子,尽自己最后一份责任。请为我带话给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
当李傕他们来到时,这世上已没有任何一人能救得了王允了,哪怕贾诩也不能。任何想救王允的人,都要问问这十万多满心仇恨的人同不同意。何况,王允也不需要谁救。他所需要的,只是最后一遍痛斥乱臣贼子,然后舍身成仁。
凤凰楼前的忠魂,至今让人喟叹不已。
贾诩迎来了人生第一场属于自己的巨大胜利。但这胜利是如此没有底线,忠臣被屠杀,百姓被劫掠,战火在城中各自蔓延,尸体纵横散乱地倒在地上。为虎作伥,就是把恶虎的危害放大几十倍,几百倍!
贾诩望着这一切,默然半晌,心中惨然念道:我也只是为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