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07】
我不踏上这一片土地,岁月已经一层层地堆积。
早晚眺望山川,林林总总还都一如往昔。
细雨将树林作一番清洗,莺鸟乘着烈风展开羽翼。
这里的万类众物令人眷恋,正义之风也并没有泯灭。
我为了什么,勤勉地从事这样的差役?
个人形体似乎受到拘束,平日的怀抱哪里可以更迭!
日夜梦想着园田生活,怎能忍受长时的离别?
始终关心着时光的流逝,要学那霜下柏树,坚守志节。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13】
未再踏上这片地,岁月很长时难记。早晨傍晚看山川,事事没变如往昔。
微雨洗尘林木爽,疾风吹鸟更高飞。顾念山川万物茂,风雨适时不相违。
我今不知是为何,勤苦从事这差役?身体好似受拘束,怀抱志向不可移。
日日梦想回田园,哪能如此久分离?最终仍将归故里,霜中松柏自挺立。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06】
本诗作于义熙元年(405),诗人四十一岁。陶渊明去年六月赴京口,任刘裕的镇军将军府的参军。可能岁暮归家,即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去年五月桓玄被杀;今年三月,晋安帝由江陵迎归建康。被宰臣与众藩镇搅乱的政局,表面上似乎又恢复了正常秩序。这首诗写于奉命使都途中。由“事事悉如昔”、“义风都未隔”来看,政局给诗人情怀的影响是明显的。击灭篡夺朝廷政权的桓玄,普遍认为是正义之举。诗的情绪是舒畅的,恬静的。但朝政并未根本改观,危机仍伏,以渊明的高洁不可能卷入权势争斗的旋涡,所以诗的结尾也只能依然梦归田园。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12】
乙巳岁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去年,即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刘敬宣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浔阳。陶渊明前往任刘敬宣的参军。本年三月,渊明奉命出使京都,途经钱溪(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时,写下这首诗。诗中主要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绘,抒发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念。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81】
乙已岁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一年陶渊明正做着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钱溪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附近,陶渊明因公赴京的途中路过此地,看着当地的山川草木,又一次产生了回归出园的思想。从诗中看,钱溪的景物给了他极佳的印象。一场小雨洗净了林木,鸟儿在清风中展翅飞翔,整个环境都给人一种清新、自在的感觉,这使苦于官场应酬的他不胜羡慕。诗篇从一开头就透露出一种对于白然山川的亲切感,这种感觉从“晨夕看山川”中不断加强,终于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增强了回归旧园的决心。与许多士大夫文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不同,陶渊明的诗中反复表达了身在行役,梦回故园的精神取向。诗中虽然也有不少的议论,但整体还是给人一种清旷幽远的气息。
【张彦《陶诗今说》,p49】
这是诗人陶公四十一岁时(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写的。去年五月桓玄被杀;今年三月,晋安帝由江陵回建康(今南京),政局稍有好转。但是,诗人对官场依然不感兴趣,尽管又去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可是吸引他的还是复归田园。这种不为“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高尚操志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积极意义!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永远放射着殊异的光彩!诗人可谓是一个天资独具的大家。这首五言诗,似是在“使都”的路上怀着轻松的心态毫不费力地吟诵出来的,不是伏案苦思而成。世人公认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天才,今天笔者唐突一语:陶渊明——一位晋末宋初的文人——也是一位天才作家!
【吴小如等《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38】
乙巳岁,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这年初陶渊明担任江州刺史刘敬宣(官号建威将军)的参军,三月奉差使去京都建康,这诗是途中泊舟于钱溪所作。钱溪,即梅根冶(今安徽贵池梅埂),这是当时沿江的一个有名的港口。这里风光秀丽,南边不远就是九华山(当时叫九子山),江上看九华,向为诗人歌咏的佳境。此诗的前半写在此“看山川”,后半是感怀。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已积”,这里指时日已多,“好”,甚也。开头他就说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这告诉我们,他曾来过这里,而且说这话时,往日的印象一定在记忆中复现了。“岁月好已积”又是个感叹句,表达出了既有久违的遗憾、又有重游的喜悦那么一种心情。下面两句就自然出来了:“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这见出他多么喜爱这个地方,似乎看不够;当他将眼前所见与往日的印象进行对照时,又会感到多么亲切。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初游某地从陌生中会产生新鲜感,再游时又会从熟稔中产生亲切感。苏轼初游庐山曾写有这样一首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初入庐山三首》其一)陶渊明于此“晨夕看山川”,大概像是如对故人吧。“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这是他看山川时的一个突出印象,写得清新、细致。“微雨”、“清飙”(此即清风之意),透出春天美好的气息,高林经微雨一洗润,会越发青绿可爱,空中鸟的翅膀在清风的举托下,会盘旋得更加自如。这里的环境多么优美、宁静,又不禁叫他感叹起来:“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这些物类看来都还是这般美好,淳朴的乡风一点都没有改变啊。这都是旧地重游所得到的美好印象。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这里他自我责备起来了:我是干什么的,这样风尘仆仆奔走在道路上?这种自责是由钱溪这里江山之美、居人之乐引起的,转得虽陡,其实自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个人的形体,“有制”,受到牵制、约束。这里是说自己奔走道路是由于职任的制约。中间又用个“似”字,这不定之词表示出自己并不十分看重这官职,扔掉它并不困难。“素襟”,平素的怀抱,即归隐田园,他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下面就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离析”,离开。陶渊明此次出仕时间很短,这里说“久”,日日梦想,见出他确实“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这两句是说,我一定要回到田园中去,这决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树那样坚定不移。这里暗用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话,这个誓愿是发得很重的。《饮酒》十九有“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与这两句意思相似。下半这八句,头两句自责,后六句两句一层,反复表明自己的归耕之志,一层深似一层,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终怀”、“谅哉”这些词语进行呼应,把他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陶渊明写有四题五首行役诗,首首都表达了对田园的怀恋,而各首写作时间和背景并不相同,这说明了他厌恶仕途、向往自然的思想是一贯的。就在这首诗写后的几个月,他写出《归去来兮辞》,永久地离开了使他感到“违己交病”的仕途。与另几首行役诗相比,这首诗的结构显得整齐些,两半匀称,界限分明。在情景关系上,另几首差不多是山水的纡曲、险阻引起行役之叹,而这首则是写山川之美,由异地之美引起对故园之美的相关联想,读来似乎让人觉得亲切些。引起这种相关联想也许是钱溪此地的山川风光与柴桑的山川风光相似的缘故,此诗谓“晨夕看山川”,两年前作者于乡居中写“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饮酒》其五。按古直、逐钦立谓此组诗作于元兴二年即四〇三年)情形是很相似的。今天我们如果有兴趣对两地风光实地考察一下,或许能证明这个推测并非虚妄。(汤华泉)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50】
(1)【说明】乙巳岁,此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四O五年),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建威参军,即建威将军的参军。使都,出使京都。钱溪,地名,今安徽省池州市梅根港。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四O四年)四月,刘敬宣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驻守浔阳。这年秋天,陶渊明作了他的参军。次年三月,刘敬宣因和刘裕部下的将领刘毅不合,便辞去了刺史职务。陶渊明这次出使京都,大概就是替刘敬宣送辞表的。本诗就是写诗人使都途中经过钱溪时所看到的情景及由此而引起的感慨:从微雨洗刷山林,想到万物的生存,从清风高举云鸟,想到好风是不会阻隔飞鸟的,从而想到自己也应得其宜,所以在结尾又再次表示自己归隐田园的坚定心念。
(2)【辑评】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如昔”是旧况,曰“洗高林”,又恰值此日新况矣。雨助林光,飚助鸟力,品物各能受山川之助,而人顾自弃于义风之外。说得可羞可惜。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一形”二句,真素语。公仕时,晋祚已微,故辄怀远引也。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三:王棠曰:“义风”二字,说高林云翮,奇。“义风”从品物上看出,品物即指高林云翮也。触景感物,到自己身上。老杜《北征》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因叹到自己,亦同此法。“一形”二语,言身为物役,心却有主宰。
孙人龙纂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微雨洗高林”句)奋迅出尘,傲岸。……结忽用此,自新而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