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刻:窝在家里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在冷清的房间里就是简单觉得自己好无聊,打开微信,从上往下翻通讯录,一个一个地发消息,找另一个无聊的倒霉蛋,却发现大家都在忙,好像整个世界只有自己一个闲人,觉得自己好失败,于是我们又开始漫无目的的无聊。
在如今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有可能你在吃早饭,别人在吃午饭,你在睡觉,别人在工作,反之,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你在上班,就是说我们的作息时间已经不在是简单的朝九晚五、两点一线了。我们不能要求对方和自己的时间线是一样的,意味着每个人独处的时间点会不一致,所以处理好自己的独处时间尤为重要。
然而可悲的是,貌似我们总是挤破了头想要融入别人的生活、别人的圈子,却忘了先接受最简单的自己。
有独处的空间,意味着你不必拖着疲惫的身躯去应付那些你本融入不了的各种局,在这独处的时间里,不必为了谄媚别人而恶心自己,你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有独处的空间,意味着你不用疲于奔命,在这段庸碌而无为的岁月里,你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可以去健身,去感受肌肉撕裂时清晰的快感;你可以在闲暇的午后,坐在窗户前,当阳光洒在背上的时候,手捧喜爱的书,去找寻更多的灵魂,融入更远的世界。你的灵魂和肉体还有时间在路上前行。
有独处的空间,意味着你还不用费尽心思讨好你的恋人,你不用因为生活里的一地鸡毛和对方来来回回,互相消磨,你还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会庆幸没有随意地把自己丢给他人,你还在掌控你的将来。
有独处的空间,说明在这个急躁的年纪里,你还能有时间去静静地思考,安静地发掘你的内心世界,单纯而直接地和你的心灵对话,去辨析什么对你是真,什么对你是假,什么是你需要的,什么是你该丢掉的。
有独处的空间,说明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你还有机会去面对真正的自己,问一问自己的初心,看一看现在脚下的路是否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迹,自己是否还是那个历尽千帆归来依然有力量的少年。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人缘”、“圈子”所累,渐渐的我们会变的敏感:看到别人朋友圈里的那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聚餐,就会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是一个让大家喜欢的人,为什么自己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多的朋友;在学校、在公司,我们总是想尽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谁也不想成为那个在饭堂吃饭被单独扔到另一桌的人,于是我们投其所好地去插入别人的话题,即使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我们费尽心思地去参加所谓圈子里的活动,即使自己都不知道活动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苦心经营着看似庞大,却是一堆泡沫的朋友圈。我们总是在顾及世俗的眼光,生怕自己成为别人嘴里“不合群的那个人”,却心惊胆颤地成为了那个“合群的假我”。
渐渐地,工作、学习都不再成为我们的重心,原本对于脚踏实地奋斗的热忱被各种各样虚无缥缈的“关系论”“圈子论”所替代,我们终成为了当初别人眼里“合群的那个人”,也终成为了如今别人眼里那个“虚伪的那个人”,终于迷失了自己。结果是,有一些所谓的“圈子”,我们融入进去了,却发现自己又想逃出来,而有一些自己真正在乎的“圈子”,我们却怎么也都进不去。
随着年纪渐渐增大,迫于家人的压力,眼红别人的成双成对,我们开始慌乱地找寻一个人,找一个让自己快速摆脱形单影只局面的人,当我们终于完成了世俗加给自己的使命后,却发现自己要疲于应对一地鸡毛的生活和情感矛盾,看似摆脱了孤独,却在举步维艰的二人世界里迎来了更深的孤独,一拍两散之后,我们冠以不合适之名。其实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只是懦弱地想摆脱自己的孤单,没有想过成全两人的相伴。
看似我们一直在摆脱孤独,可我们努力摆脱的都是别人眼里的孤独,不想成为别人眼里的“异类”,却在慢慢成为自己心里的“别人”。
贾平凹曾在自己西安书房的墙壁上挂着六个大字:“独处,淡饭,著述。”特别认同这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独处的时间,就意味着没有面对自己的时间,就会慢慢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我的真实。想想看,我们都没有准备好迎接自己,却不管不顾地把自己扔给了这个世界,是有多么不负责任。
没有谁是被世界遗忘的个体,我们要总会去交际,会拥有朋友、知己、恋人,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要为了交往而去交往,不能因为你忍受不了孤独而去打破他人的宁静,这样的交往是自私的、单面的,难以引发共鸣,交往的价值不在于交往而是交往者本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不是愿望所能决定的,而是有关各自的心性及契合程度;也不是表象上的喧闹所体现出的,如果这份交往除了面上的喧嚣再无其它的话,那也是空洞的。
我们想要拥抱这个世界,就要珍惜现下不多的独处时间,清晰地认识自我,不能因为过分热忱社群而忘了精进自身,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先得到认可,才能有价值得到外界的期盼。
我是行者阿九,一个执着于情怀的北漂青年,一个追寻真实的行路人,只想用自己的文字给这个凉薄的世界带来一点温暖,竹杖蓑衣,不问归期。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行者阿九”,如果你有好的故事,我有酒,期待我们相识相知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