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儿子是如何变成少年学者的?
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假如我的朋友格劳毕兹(他最知晓我)所说的没错的话,一定就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虽然他智商平平,虽然我讨厌早熟,可是儿子还是变为了少年学者,归根结底就在于他所受到的教育。这便如同将一个球放到一个斜面的顶部,它必定要滚落下来一样。
在我的儿子尚处于襁褓之中时就学了许多东西,包含一些其他人觉得孩子不可能学会的东西。他认识了每个房间中的全部的东西,而且明白了它们是什么、叫做什么。房屋、楼梯、院子、水井、马圏、粮仓--所有的东西,从最大的到最小的,都不停地展示在他眼前,我们告诉他它们正确的名称,并且激励他尽量清楚地说出每一件东西的名称。当他说的是正确的时候,我们便抚摸他,夸奖他。而当他说得不对时,我们便会明白地说:“母亲(或者父亲),卡尔还没有学会说这个词。”
就这样,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去了解且说出全部东西的名字。没过多久,他便可以拼读全部的单词了,与我们所期望的一样。由于他说得很慢,并且我们从来不会逼迫他,他没有变成口吃或者结巴的危险。他拥有自在地思考、随意地表达的权力,不过,我们规定他说出每一句话之前都一定要先经过考虑。
很多父母及保姆拿他们所谓的儿童语言教孩子说话,我们不能容忍这些愚蠢的做法,这种儿童语言事实上应当被叫做模糊语言。在教孩子说“奶牛”的时候,我们不可以教他们说“哞”,“羊”不可以说“咩”,“猫”不可以说“喵”,“狗”不可以说“汪汪”,也不可以说“哞--奶牛,咩--羊,喵--猫,汪汪--狗”,我们只可以教他们说“奶牛、羊、猫、狗”。在说种类相同的幼小动物或者长的十分小的动物的时候,我们都会用爱称来称呼它们。所以,我们在给孩子解说“小狗”这个词的时候,应当让他知道这指的是那些才生下来的狗崽或者身体非常小的狗。对于前一种情形,我们告诉他那是一只“十分幼小的狗”。可是假如它仅仅是体形小,却并不招人喜爱,也并非刚生下来,那我们更倾向于说它是“小形的狗”,而不说“小狗”。我们应当告知孩子,爱称除了能够表达“可爱的、招人喜爱的”意思,还可以表达“疼爱”的意思。
“当说你调皮的时候,即当你说了你原本不应当说的话,或者做了你原本不应当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告知他,“你极少听见我们叫你卡尔文。我们通常都叫你卡尔,是不是呢?”
我们仔细地洞悉着这种差别。在他的交际圈子里,我们始终说地道的德语,也就是书面语,以一种简洁明了,而且最为准确的表达形式。我们始终采用合适的、徐缓的语速,尽可能洪亮、明晰地说出我们准备说的话。我们不允许自己在声调上出现半点差错。我们尽可能准确表达所有的单词,尽可能不用生硬不好懂的句子及表达方式。
儿子从来没有听见过、也从来没有说过那些模糊不清的儿语,所以,他没有忘记这些儿语重新练习准确发音的烦恼。
有一阵子,我仅需要忍耐的便是采用第三人称,而不是采用抽象的“我、你、他”等等。原因是这是未接受过教育的人的一种本性,小孩子也是如此,对于他们而言,更正比较困难。不过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仅仅在无法避免、我们觉得一定要让他彻底弄明白的时候才会出现。过了没多久,我们开始偶尔试着以“我、你、他、她”分开来表示“爸爸、妈妈、卡尔”,接着挨个地向他讲解,且预备努力促进他运用更适当的表达。过了一阵子,我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假如你可以更聪颖的话,我们将采用‘你’来称呼你。” 这样一个友善的玩笑话,推动儿子积极地去学习那些他还不了解的事物,而我们的目标也便是为了发掘他的智能。
在我们这样的教育方法下,卡尔很小的时候便学会了认识及说出他身边一切事物的名称。
很明显,因为在学说话之初就领会了准确的发音,这使得儿子在早期就显得聪颖,因为这使得他将全部的注意力与他的多种智能不停地用在行动上。我们始终教他怎样寻求、分辨、对比、挑选、取舍、拒绝,简而言之,他一定要处在不停的活动中,这个活动便是思考。假如他可以获得恰当的结果,就会得到我们的赞扬,假如不对,我们就会开玩笑一样地批评他,或者给他一些提示,好援助他搞定问题。他由此而变得愈来愈聪颖,他战胜了无数的困难,获得了爸爸或者妈妈的赞许,也由此而变得愈来愈开心、愈来愈有自信。
此外,记忆的用处相当的大。假如以上所提及的情况会出现,那便一定要有充足的单词量,这样一来,记忆便要发挥用处,好理解与记下这些单词。让我们来瞧一瞧记忆的训练与强化作用吧!再瞧一瞧当他对这些单词掌握得很熟练,且可以把它们快速地、非常清楚地读出来的时候,这些成绩对他的鼓舞有多大吧!差不多不需要任何帮助,只依靠自己的能力,他便可以将基础的语法学好,他可以准确地区别名词与动词的种种变体。当他适应了阅读以后,他便可以从父亲的嘴里或者书上学习到更加多的、更为繁复的语法知识。
之前无人可以明了地认知到这一点,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总是从古老的语言开始的。恰恰由于这样,致使很多人犯了不能饶恕的错误,他们忽略了孩子们对母语的学习,以致压制了孩子早期智能的发展。
这种对本国语言早期的领会让卡尔的智能日益进步,且使他拥有了学习外语的能力。
在别的条件下,易于使他出现厌烦及惧怕情绪的语言学习,对他而言,变为了一种全新的却又熟悉的经历。在学习本国语言的时候,他便曾经学习过一部分这些东西,而且已经将这些东西接收为自己的知识。他需要做的仅仅是做出一些修改,然后这些并不熟悉的语言对他而言便十分明了了。由于他已然适应了独立思考,这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因为他清楚,任何挑战他都可以获得成功,且每一次成功都会带来的无尽的乐趣。
一切这些努力的成果是,当儿子8岁的时候便可以轻轻松松地阅读荷马、普鲁坦赫、维吉尔、西塞罗、奥西恩、费内罗、弗朗瑞恩、马德斯泰西恩及席勒等人的原著了,且满怀乐趣和热情。
在小卡尔四五岁时,他便从他对母语知识的领会中受益颇多。他获得知识不是通过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不是从那些希腊文与拉丁文书本中得来的。如今还有很多人以为这些知识一定要被传授给孩子,更有甚者强加给孩子。
一个年龄仅有13岁的孩子每星期要学习16个小时的拉丁文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不凑巧的是,我说的恰好是1818年在柏林一所著名的学校中发生的事情。
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小卡尔都在学习纯粹的德语:在屋子里,在花园中,在草地上,在野外,在树林里,在社会上,在长距离或者短距离的旅游中,总而言之,在一切我可以给他造就的氛围中,他学习的都是纯粹的德语。
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我们无论我们外出到什么地方去都把他带在身边,一旦有机会,便为他详尽地讲述看见的所有东西,特别是他感兴趣的东西。
就这样,在他两岁之前,他便随着我们到过梅德堡、哈雷、莱比锡、魏森弗尔斯、瑙姆堡、德绍、沃尔利兹、维腾贝格等等地方。在那些地方,他见到了很多在家里见不到的东西。 在他三四岁时,他还经常去那些地方,他对自己的耳闻目睹的事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及更加清楚的理解,且扩大了他的知识面。他当然也便见到了更加关键、更有意思的东西。
他三岁的时候在莱比锡停留了八周,四五岁的时候他随着我到了马格德堡、哈尔伯施塔特、萨尔茨韦德尔、施腾达尔,还去了曼斯菲尔德。我还带着他到每个社区中,让他记下每一件新鲜事物。他也由此知晓了音乐会、戏剧、歌剧、水车、风车、狮子、鸵鸟、大象、鼹鼠、蒸汽机、农贸市场、莱比锡集市、上流社会、贫民窟,还有舞池等等。
他所知道的这些事物,不是与别的孩子一样只用眼睛盯着看,而是全方位地,甚或比我们大人知道得还要多、还要深刻。那是由于我与他妈妈总是会同他探讨这些事物,要么就有意地在他跟前探讨这些事物。我们常常问他有没有关注到这个或者那个,询问他是否喜爱。不久他便适应了重复及探讨那些他耳闻目睹的事物,偶尔他还踊跃地向我们提问,给我们讲解,还会驳斥我们。
……
习惯了思索的孩子,每一刻都在学习。或许在那时一些事情对他而言非常难以理解,可是他会适应于去认识它(我觉得,获得了恰当的教育的孩子会千方百计地去领会自己还不了解的事物),起码会千方百计地记下这些事物,然后偷偷地努力,好让自己弄明白。他会全力地去寻找、调研、留意听与它有关的事物。他可能会在见到或者听见与它截然不同的事物时,从中获得启发,或者挖掘出一些迹象帮助他领会之前没弄明白的问题。如此,他全部的脑力都被调遣起来,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层次。他刻苦地钻研,不断地询问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伙伴--总而言之,他要一直到一往无前冲破无知,到达长满鲜花的光明彼岸才会停歇。
习惯了思索的孩子,每一刻都在学习。或许在那时一些事情对他而言非常难以理解,可是他会适应于去认识它(我觉得,获得了恰当的教育的孩子会千方百计地去领会自己还不了解的事物),起码会千方百计地记下这些事物,然后偷偷地努力,好让自己弄明白。他会全力地去寻找、调研、留意听与它有关的事物。他可能会在见到或者听见与它截然不同的事物时,从中获得启发,或者挖掘出一些迹象帮助他领会之前没弄明白的问题。如此,他全部的脑力都被调遣起来,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层次。他刻苦地钻研,不断地询问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伙伴--总而言之,他要一直到一往无前冲破无知,到达长满鲜花的光明彼岸才会停歇。
可以想象,一个小孩子在他生下来以后的6年、8年或是10年中,即在3650天、一天依照10个小时计算,也就是在36500个小时中,假如我们为人父母的可以常常与他交谈,教给他一些东西,他将学到多少知识啊!
因而,我的论断是,假如我们乐意去做并且方法正确,即便一个不知所以的平平常常的小孩子也一样能够培育为智能超群的人。
文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只是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的学习,环境的造就等等。
虽然父母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大的道理是想通的。即,如何激发孩子的自学动力是关键一环,且教导与培养同步进行。
只要父母或直接养育人能够给到孩子实当的教导,孩子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文中强调对语言的学习要先学好母语,这一点非常赞同。
总体而言,孩子消耗同样的精力情况下,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大脑的开放,主动学习远胜于被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