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2、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3、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4、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5、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6、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7、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8、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9、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0、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1、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12、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3、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14、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5、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16、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7、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知行合一, 致良知。
疑问: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过里面似乎也存在辩证法的成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 那么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他的哲学体系在现在有什么意义?是否已经过时了?
答:首先,可以肯定在说,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永远也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因为他的所有思想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中。 其次,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阳明先生一生都在倡导的事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样,那就是“致良知”。有人怀疑说“知本无不良,何须加个良字”。这只是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因为要是不加上个良字,便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解释八条目里的“致知”。这是外话,且不说。“致良知”的工夫在“存善去恶”,在时时省察克制,就是要时时注意自己心中孳生出来的“恶”,一旦意识到自己生了“恶”,就要毫不留情地克去。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明明德”的境界。明明德就能无善恶。“无善无恶心之体”,因为善恶相对,无恶自然也就无恶。无善恶也就无私欲,无私欲就是廓然大公,廓然大公者合于天道,合于天道者,圣人也! 简单概括地说,阳明的心学体系就是成圣成贤的心法。
另外,。“知行合一”是阳明针对当时出现的“知而不行”“行而不知”“吾必先知而后行”的不良学习风气而提出的“补时救弊”的一个观点。其实也是从心上说来。因为他自己也说了“(知行合一)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便自有个行在……”。要点在“会得时”三字。要心中真正知道才行。要说“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不准确,但也不是错。
疑问:心学在现在有什么意义?
答:我认为现如今正是非常需要阳明心学的时候。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观点可能会让外人难以接受。但是其实很好理解。给个例子:先生游南镇,一友指院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心之外”--传习录下。这个例子说明阳明并非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从此物与我心的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存在。他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我心内之事物。既然所有都在我心,那么“亲民”“爱物”自然就是然自然而然的事了。(这里补充一下,民不是与官相对的民,而是一国之人为民的民) 若真能人人都做到“亲民”“爱物”那么这个世界会美丽到什么样子?
现实一点说,若是当官的能够学习并接受一点阳明的思想,日思“为善去恶”,那么我们社会中的官场腐败当然就能够少一点!
疑问:何为致良知
答:阳明先生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对于现代意义是让人懂得名事理,讲仁义。
个人补充:
心学中:心,指的是思想意识,指的是世间万物的道理。并非器官心脏或个人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