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看到低自尊这几个字就被种草了。读完之后,意犹未尽,花了两个半天时间重新梳理了本书,更深入理解了本书中的观点。这本书的逻辑很强,作者娓娓道来,一步一步的引导什么是自尊、如何克服低自尊、如何重建自信。结合书中的观点和自己的体验,总结一些对自己有些触动的感悟。
一、什么是自尊?
作者认为“自尊是你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也就是你对自己的评价。你可以是自信的、自卑的,或者介于两者之间”。
自我评价——好陌生的词汇,仅仅在写简历时,从网络上摘抄过一些我的优点之类的内容。除此以外,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是怎样一个人?上小学和初中时,我觉得自己是个学习好的人,但是从此之后,我觉得我是个什么都做不好的人——不够聪明、不够努力、不够圆滑、不够灵活…这些负面词汇,我可以写下一大箩筐。
可是这是一个理性的、客观的、全面的自我认知吗?显然不是。之所持出现偏差在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认可,即存在低自尊的消极核心信念。
二、为什么会出现低自尊?
作者认为“童年的不愉快经历包括被忽视、很少受到关注和欣赏、受到很多批评、对你的要求和年龄不相称”都会导致低自尊的出现。
在自我认知尚未觉醒的孩提时代,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是在别人的反应中了解自己。如果家人给予的是负面的反馈,很少关注,总是批评,很少赞赏,那孩子更容易低自尊。长期处于这种负面环境中,孩子会自动产生应对策略:逃避或自嘲。小时候父母担心夸奖让我沾沾自喜,所以很少夸奖我,导致成年后的我很长时间困在寻求外界认可的泥淖之中。罪魁祸首是沾沾自喜嘛?我认为不是的。如何创造鼓励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后更加持续的进步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三、如何增强自尊感?
作者认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告别低自尊,即首先你在积极数据日志中收集那些让你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事实——具体的行为、想法和感觉。接下来,你学会了用积极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实,这让你发现了自己所拥有的积极品质。与此同时,你从遵循旧的行为模式转为尝试新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你对自己心的积极看法。你真的开始往档案里填写积极的东西,并且开始对诸如“我很好”“我有价值”“我是重要人物”之类的说法感到舒服。
具体到自己身上,断断续续在写三件小事,但是主要集中在感恩方面,很少涉及到线上自己、夸奖自己的内容。今后可以每天写一件自己做得最棒的事情,夸一夸自己。比如早上跟邻居一起坐车上班,彼此分享了育儿经验,度过了一个小时的快乐时光。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礼貌、平和、乐于分享 的人。最近带娃参加了不少活动,可以看出自己喜欢孩子、陪伴时很用心等等。
四、如何面对赞美?
作者认为“接受赞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第一步是倾听对方,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说完自己要说的话。下一步是不要立即忽视赞美,而是去理解信息。然后,在明确表示你确实接受了赞美之后,说“谢谢”或“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最后一步,尽快将赞美记录到你的积极数据日志中。”
于我而言,从小听到“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就默认是贬义词,意指不会含蓄、不懂谦虚;从小推崇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似乎被人发现的好胜过自己主动展示的好。这种观念之深,以至于对所有的成绩都羞于承认。其实客观看待自己。有何不好。只要有坚定的内核、坚守的信念,不会被外在的夸奖所迷惑,而是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五、如何面对批评?
作者认为“你要学会更好的处理批评而不是完全被它左右”。作者提出了学会倾听批评四步法。
1)我真的被批评了吗?只有那些字面意义上针对你的行为发表的负面言论才是真正的批评,其余的都可以不算。
2)我同意吗?如果答案是“不是”,那么这句批评可以直接被扔进垃圾桶。扔掉它!你不必为自己辩护或证明自己无罪。
3)我想改变吗?如果这些批评是关于一个你不想改变的特性,就不要再让自己沉浸其中——把它扔进垃圾桶吧!你可以对另一个人说:“我听到你说的话了,我同意。”
4)何时以及如何改变?改变的需要不再那么迫切。即使你想改变某些行为模式,你也可以自由选择何时以及如何去做。等到你不那么忧郁或焦虑,或更有活力和自信的时候,再去改变可能是明智的。
于我而言,面对批评的常用策略是立即纠正错误,即虽然我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错误,但是我仍然觉得要认真对待它和自我改进来弥补它,即做得比较过,从而达到取悦对方的目的。如何用上述四步法更建设性的看待批评,更轻松的看待批评是我接下来的功课。
六、如何看待完美主义
作者认为“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并没有什么错,它可以给你一种满足感和额外的能量。但是你的完美主义也可能是由于你害怕自己不够好。如果是这样,它只会消耗你的精力,你不可能感到满足。你会尽你所能去避免犯错和被拒绝,你知道如果你非常努力,你就可以远离负面情绪。几乎没人注意到,你不断地提高标准,最终,你被数百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所控制,被你的完美主义所束缚”。
作者提到可以暂时放松,即可以有意识地决定不去追求10分中的满分,而是满足于6分或7分——满足于“足够好”。这与正好前两天听到“休息羞耻”不谋而合。可以用“最低计划”尝试不同的行为,比如周末不用把所有的东西收拾妥当,而是把必要的衣服洗掉就好;不用每顿饭都自己做,偶尔吃个外卖未尝不可。
泰山不是一天垒成的,读完本书也不意味着自尊感立马提升。在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中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