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我们大部分人好像一直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读完这本书,我有三点想分享
一、我们的潜意识表达
在书的第35页,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当中,青年:我很害怕,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非常害怕自己被人拒绝和否定!我承认的确如此。哲人: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读到这里,我想到最近发生在工作中的事,我的工作是教儿童美术,这就需要和家长更多的交流沟通。但我并不擅长于和别人沟通,我就很羡慕公司的老员工,她们在和家长聊天的时候侃侃而谈,而我呢,总被忽略在一旁。
在文中呢,我会发现我是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呢,我就害怕和家长交流分享,在和他们沟通以及分享孩子作品的时候呢,我就会紧张,手心出汗,还要强装自己很镇定。
就是害怕被家长轻视,觉得啊这个老师好像不怎么样,后来我会发现,其实呢,这都是我自己单方面的内心活动。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老人教导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如果你的潜意识让自己害怕、紧张、出汗,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出来。
所以我开始尝试书中说的办法,不那么用力想表现自己,课后我就跟闲聊一样,和小朋友的家长说,宝贝今天颜色很漂亮呀!画面都有构图意识了呢!
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开始,课后竟然有一位家长对说我说:“你很有亲和力呢”!
二、不与他人做比较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书的51页,哲人: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径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的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这里说到,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不要拿来与别人比较。我记得从小到大我就是经常被奶奶拿来和别人比较的对象,邻居家的小孩多考了几分,人家有多懂事,不读书了给自己奶奶多少钱等等。
当我长大,我会发现在我意识中,就是会去和她人比较,做一样的事情,如果别人做的好了,我的心里就会不舒服,这也是一种无形的自卑感。
过了很久我才明白,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别人竞争,真正该做的是超越自我。
三、分清课题,活在当下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在书的89页哲人说,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很多人都不会进行课题分离,在我来工作的三个月已经有五六个小伙伴离职了,离职的小伙伴们都说,因为有一个非常讨人厌的老板,经常蛮不讲理的发脾气。
前天我被老板安排了一件事,当时我正好看完现在读的这本书,我觉得她的安排非常不合理,所以就拒绝了。那她在不讲理的时候,我也没必要去讨好她,让自己难受,我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诚实面对自己就好了。
如果人们明白这些都不是我的课题,就不会频繁的换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