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说“秋在寒蝉声里”,有的说“秋在东篱下”,又有的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但这种景象在摩登都市里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即使遇见了,也来不及停下脚步品鉴一番。天气是知秋的,一日之内,两头冷,中间热。冷起来叫人后脊骨发凉,热起来又叫人想灌下一大瓶冰饮,人们全然体会了“若即若离”的滋味。如此晴上一短时间,炸晴过后的一场秋雨会把深秋带来,“一阵秋雨一阵凉”是真的。公园里的莲花池也肃杀了,“菡萏香销翠叶残”,也个别有赏枯荷败叶的,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看,“万里悲秋常作客”,萧瑟得很,远比不上早先“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生机之美。
晴秋极为短暂,还未让我们深入体会那一点舒适,就迅速地把快乐抽走了,随后的寒秋则叫我们悲风,悲雁,悲花,悲各式各样离我们远去的生灵。总之,秋所带来的乐趣,少而快;秋所带来的忧郁,多而长。文人墨客也意识到了这些,秋寒、秋思、秋月、秋叶,也都是古句里的常客了?而过了“白露为霜”的时节,再往后去,寒意则更浓重,初雪的日子也不会远了。
原文:
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